记者近日在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采访时,当地村民反映饮水、公厕、道路等问题,希望相关部门重视并解决。
“村里有两座老旱厕,脏得没法靠近,臭气熏天。”草村村委会三、四、五组的村民提起家门口的旱厕满是无奈。据村民介绍,在新建的草村村委会背后及旁边150米处,各有一座使用多年的旱厕,设施陈旧、环境脏乱,无法满足周边村民的如厕需求,如厕难、环境差。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富有村。该村一座老旱厕地处村子与农贸市场的交会处,人流量大,卫生状况十分糟糕。村民们表示,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进“厕所革命”,可晋城街道这些关键位置的旱厕却迟迟未改造,期待早日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
草村三组7户村民的饮水和出行难题,更让他们倍感无助。他们住在这里快5年了,一直没通自来水,平时只能靠打井水,遇到天旱井水少,还得去四组邻居家借水。不仅饮水没保障,入户的道路也始终是未硬化的土路,还没有排水沟,每逢下雨,路面就会积水被淹。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7户人家的房屋距离已硬化的道路不足20米,直线距离三组核心区域也不过50米,仅隔着一条通往小草皮村的道路。村民反映,当初村里接自来水管网时,说他们这几户住得分散,就没给他们接。后来申请修20米的入户路,也一直没动静。村民们不解,明明距离不远、需求迫切,可自家的基本生活保障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草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前已在主干道附近新建了几座卫生公厕,但因后续资金不足,村内其余的老旱厕未能改造;对于草村三组7户村民的饮水和道路问题,则表示因涉及户数太少,每次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程序时,都未获得其他村民同意,所以难以落实。
这样的回应引来村民更多质疑。“213国道旁边的五、六组,200米内就建了两座卫生公厕,其中一座甚至建在了人少的田边,那样需求不大的地方都有资金建公厕,怎么到了村子里需求大的旱厕改造,就说没钱了?”
至于“一事一议”的说法,村民们表示: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如厕卫生,都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相关部门不能以资金及户数为借口,漠视少数群众的急难愁盼。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此事进展。
本报记者 曾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