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桥头观潮

什么风把他们吹来了云南

本报记者 韩成圆 张若谷 朱东然

9月,3场国际盛会先后在七彩云南举行——

9月5日,2025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在昆明开幕。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12国的主流媒体、行业协会、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商媒体发展大计,共话联盟合作未来。

9月6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110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260余家机构约500名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9月16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昆明开幕。87个国家地区、200余位外方代表同场对话。

什么风,把他们吹来了云南?

这是开放发展的风

云南,中国的西南大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背靠14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连接25亿人口的南亚东南亚国际大市场。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开放包容植根于云南的历史和当下。

风,吹拂过一条路。

它让云南和世界紧紧相连——2000多年前,云南的马帮以茶和世界对话,走出了茶马古道,并拓展了国际商业贸易通道之一的南方丝绸之路。

风,见过一群人。

开放的决心,让云南和世界紧紧相拥——620年前,云南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昼夜星驰、乘风破浪,一去数万里,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立足当下,放眼当今世界。

如今,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一员,与全球南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使命。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来,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云南,发展向上,开放向南。

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由末梢成为中国向南开放的重要前沿。

在云南,“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怒江,变身为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典范。

在云南,万物可爱,草木有情,全省上下护绿添美,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刻进行动、写入山川大地。

在云南,从“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到“黄金大通道”中老铁路,两条路写着“以和为贵”的坚守,写着“和和美美”的携手发展。

近年来,云南以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周边国家与云南越走越亲、越走越近。

目前,云南已与9个国家搭建了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与39个国家缔结118对国际友城,其中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友城59对。

在9月5日举行的2025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滇池咖会”主题发言和圆桌论坛上,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阿贝赛克拉·因德拉南达分享了前后到访云南30余次看到的变化。“我亲眼见证了云南如何一步步向世界张开双臂,不断促进与各国的文化、教育、贸易和人文交流。在许多方面,云南已成为中国与斯里兰卡,乃至与更广阔世界之间的桥梁。”

这是22摄氏度的风

今年入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但云南凭借19至24摄氏度的清凉,成为全国甚至周边各国游客避暑出游的热门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超600万人次,其中30%选择长期旅居,成为“新云南人”。今年前7个月,旅居云南人数已超330万人,同比增长46.3%。

云南的气候、多元文化与惬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前来旅居。

他们走进云南、读懂中国,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自己也成为了“云南生活家”。

外国青年文森特是一位城市旅行家,在探索体验了不同城市之后,如今他已在云南生活10年,现在的身份,是一名云南女婿。

美国人布莱恩·林登定居大理喜洲多年。被风花雪月留下的他,现在,在中国成为一位“洋村长”。

缅甸友人龙威,加入了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他在芒市遮放闻过稻香,在瑞丽跑过跨国马拉松,在普洱孟连品尝过牛油果咖啡。如今,他用镜头和笔触传播“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22摄氏度的风,还把更多期待探索云南美的外国友人带到了云南。

他们追风而来,因云南的文化与烟火而驻足停留。

3场论坛举行期间,嘉宾们在云南的昆明、大理、曲靖、文山、红河等地,开启了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的参访之旅。

土库曼斯坦代表古尔班盖尔迪耶夫对这片土地上充满希望的绿色印象深刻:“云南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模式,具有全球推广价值。”

亚美尼亚通讯社社长纳里内·纳扎里扬说:“通过云南省,我深入认识了中国。我亲眼见到了一群善良、勤奋、团结的人,这个国家的迅速发展,完全合乎逻辑。”

3场论坛期间,云南向世界吹出了什么风?

这是友谊的风——

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的开幕式上,多位亲身参与者深情讲述了一个个温暖的友谊故事。一次次握手,一次次前行,这也是“全球南方”国家间命运相连、共同进退的故事。

参与缅甸地震救援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队长穆树元,说起了跨越国界的握手。坚定的握手,是跨国驰援,是“我们来了,胞波别怕”的温暖。

中国媒体人和非洲朋友一起回顾了改变生活的“世纪铁路”。大家感叹,从路联通到心相通,路把我们紧紧连成一家。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云南共识》发布,锚定合作,擦亮友谊底色,发出正义声音;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传播伙伴网络”,让95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从对话走向协作;

缅甸与云南签署媒体合作意向书,让胞波情谊在共识和信任中升温……

这是面向未来的风——

在云南举办的这几场论坛,主题都聚焦现实议题,论坛成果也指导未来媒体合作的内容和方向,包括将共建新闻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联合采访长效机制、开展媒体人员交流培训、合作制作影视节目等。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报》总编辑哈尼·瓦法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沙中媒体经验交流,拓展联合制作、技术共享等合作路径,共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巴林《海湾消息报》总经理阿卜杜勒马吉德·哈吉说,媒体不仅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民族发展进程的影响者。文明之所以繁荣,在于搭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期待以论坛为契机,继续健全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形式,进一步打开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新空间。

这是媒体担当的风——

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各国媒体积极践行和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书写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故事,汇聚合作、互利、共赢的正能量,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3场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国家朋友相聚云南,带着为和平、发展、友谊与创新贡献力量的共同愿景,开展对话。

在云南,多位与会嘉宾发出富有责任感的声音:媒体要做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坎潘·培亚翁呼吁,各国智库和媒体加强合作,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消除知识和信息壁垒,助力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执行总编辑布莱恩·马丁认为:“我们需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不同文化,通过媒体,使用多渠道、多平台,真实客观地传递东盟各国形象,减少误解,增加各国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为了明天,为了友谊,为了更好的世界,来到云南的各国朋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共担媒体责任、推动文明互鉴,携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活力叙事。携手,让风继续吹。

  • 月圆人团圆 云台话中秋

  • 发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之声

  • “飞虎情缘 跨越时空的对话”活动在昆举办

  • 报头

  • 什么风把他们吹来了云南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