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飞
6月10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2025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揭晓,由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申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推荐的新时代思政金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入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优秀案例。
“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系全国首创以张桂梅同志命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每年举办4讲,邀请先进模范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思政课教师通过电视和网络讲思政课,带动全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举办至今,“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英雄航天员”桂海潮等先进典型登台授课,节目观看总人数超1亿人次。为发挥大讲堂品牌辐射作用,各州市教育工委和高校党委纷纷开设大讲堂分课堂,让大讲堂之花开遍云岭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做到宣传接地气、理论润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省一直在积极探索。
“十四五”以来,我省把理论宣传阐释作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有效路径,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基层延伸,向全体党员拓展,向广大群众覆盖,运用多样化手段实现理论大众化目标,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我省不断搭建新平台、开辟新渠道、丰富新载体,努力将理论“大主题”分解成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话题”。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各个平台作用,组织开展理论研讨会、智库论坛、重大研究成果汇报会等活动,持续打造“云岭百姓宣讲团”“云岭大讲堂”“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等特色品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增强理论宣传阐释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
澄江市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百县千乡万村行”等理论宣讲活动,成功打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奋力出新绩》等“仙湖之声”百姓宣讲精品;大关县开创“流动的书香——背篼图书馆”,2021年以来,“背篼图书馆”理论宣讲服务队以板凳党课、院坝党课、双语宣讲等形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3600余场次……我省结合地区和受众实际,把握方向导向,组建了一支支具有地方特色的宣讲队伍,活跃于云岭大地的村村寨寨、街头巷尾、机关院校、公司企业、中小学校,开展“短、精、准”的理论宣传宣讲,理论宣讲品牌效应凸显,理论宣传阐释的辐射力明显增强。
此外,我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理论宣传阐释,在网上网下开设专题专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阐释,提升了理论宣传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文明交流互鉴大家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青年说”“边疆治理”“云岭时评”“我在边疆望北京”“春风又到独龙江”“阿佤再唱幸福歌”等专栏专题作品改进了文风,提升了理论传播的质效。云南广播电视台开设的理论宣传融媒体专栏《自信中国说》;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出《共同的春天》特别节目,寻访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高质量落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宣传阐释”的要求,推出系列理论阐释融媒体产品。《共同的春天》成为云南唯一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创新理论传播工程”重点项目的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2025年6月以来,我省持续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开展宣讲22场,制作宣讲视频36个,推出图文宣讲作品24个。通过四级联动、策划指导等方式,示范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开展宣讲1.8万余场次,覆盖受众125万人次,让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