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向新 产业向上

——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集群跃迁的“开远答卷”

本报记者 殷洁 谭雅竹 饶勇 瞿姝宁

“开放包容、行稳致远”,开远市从昔日滇南厚重的工业记忆中走来,因应施策、聚势跃迁,正迈向经济从“一煤独大”转向“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生态宜居”的转型发展之路。

从产业升级到工业园区的创新脉动,从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稳步提升,开远市抢抓机遇,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阔步疾行。

思路:厚植优势 转型崛起

俯瞰开远,最醒目的是那条曾贯穿城市命脉的米轨铁路。

作为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重要成果,它将开远紧密连接于世界的工业网络,为这座城市的工业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辉煌时期,开远创造的多个历史纪录,让这座城市站在工业发展的聚光灯下:阿迷通明电灯公司建成发电,开远成为云南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之一;云南省第一座半自动化中型燃煤凝气式火力发电厂——开远发电厂运行,发电量占当时滇南电网发电量的81%;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的前身驻昆解放军化肥厂诞生,成为云贵高原第一座氮肥企业……这些重工业企业绘制了难以复制的开远工业地图,为地方经济贡献了巨大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工业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风险、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像一道道束缚城市的桎梏,迫使开远必须做出改变。

“我们不断地问自己:开远究竟有什么,优势又是什么。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工业是开远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强劲的动力。”开远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刻认识到,唯有强大优势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把握机遇、赢得主动。

1953年12月16日,小龙潭矿区挖出第一块褐煤,标志着开远工业兴起拉开序幕。时至今日,这个长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矿,仍然是煤电和煤化工主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2024年,云南小龙潭矿务局有限责任公司原煤生产量达1436.6万吨,供应电煤860万吨,约占全省三分之一;红河电厂、小龙潭发电厂发电利用小时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

阵痛中,开远逐渐厘清且坚定了贯穿城市发展始终的清晰主线——一以贯之,坚守到底。

“一以贯之”是方向的连续性。开远对自身优势保持清醒认知,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有长远规划,不因短期波动而动摇决心,保持着发展定力。

“坚守到底”是执行的韧性。开远在推进“退城让绿”、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创新项目等过程中,无不体现出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依托煤炭资源,开远市积极布局从原煤开采到精细产品的纵向延伸,构建从资源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开远市将煤产业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补充路径,发挥好煤炭资源带来的能源保障和产业联动优势,并侧重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产业链下游延伸。

今年上半年,开远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63亿元,同比增长3.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新增8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8户,数量位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

突围:关键要素 求新求变

“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当时厂里效益不好,再加上生产化工品,气味刺鼻,居住在附近的市民意见也大,大家士气低落。”解化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典对公司低迷时期的景象仍记忆犹新。

痛定思痛,改变才有出路。

向创新要发展,向绿色要效益。解化分公司充分发挥资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积极开展锅炉节能、蒸汽节能、新建膜回收装置降耗增产等多项技术改造,细化电力交易管理,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生产运行能效。

调度指挥中心的一块大屏上,实时监测着各项生产指标及安全情况。“我们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以项目促改革,力求向数字工业转变。”王典介绍,公司开展了智能生产管理系统项目应用。该系统集成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系统数据、电控系统数据、过磅数据、安全环保监测数据等,建立了公司生产实时数据库,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解化分公司还实施了“千里眼工程”“微量工程”“鼻子工程”,实现排口氨氮为排放限值的30%,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160吨。通过技术改造及激励机制优化,公司逐步向产量高且消耗低、销量好且增量高的产品线转变。仅在实现扭亏为盈的第二年,公司便在技术装置方面取得国内11项大奖,盈利也达到5.6亿元。

工业向新,农业向智,从工厂车间到广袤田野,对于关键要素的把控与核心优势的引领正深刻地植根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变革之中。

“多年来,我们都致力于培育种子,把好米的‘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文祥带动全市及周边4万余农户,种植20多万亩优质稻田。公司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开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每年将常规稻提纯复壮,提高品种纯度,防止种子变异、退化,让“云恢290”优质稻成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和“云南名牌农产品”。

“我们的实验室就在田间,能为粮食提质努力让我感到学有所用。”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庞俊龙是红河州首家国家级科技小院——云南开远香软米科技小院的成员。小院团队不仅致力于优质稻米的培育,更在产品开发上寻求突破,研发了米花糖、米酒等产品,延伸产业链。

无论是工业领域对低碳、循环、智能化的追求,还是农业领域对高产、优质、高效的向往,都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这种创新精神,是开远市对关键要素的深度挖掘与智慧驾驭,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核心保障。

振兴:集群共振 乘数效应

南盘江边,大型机械设施正在作业,可容纳8万立方米水的供水池已初步成形。项目建成后,南盘江水将被提升380米至高位水池,通过水压实现工业园区供水。

在开远小龙潭化工园区内,大型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园区道路、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医疗救援站、消防站、应急指挥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加紧施工。“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提速度,确保一期工程如期完工。”开远小龙潭化工园区项目指挥部负责人裴永福说。

工业围城是困境,而退城入园是破局。

“化工园区南侧紧邻小龙潭煤矿,对于企业来说,搬迁到这里既节省了运输费用,也降低了安全隐患,‘坑口化工’的发展前景更好。”王典将解化搬迁转型升级项目视为二次转型的契机。

依托链主企业,化工园区遵循氨醇一体化发展,化工新材料主导,优化碳氢比减碳的发展路径,立足氨醇一体化发展,计划上游每年拉动小龙潭煤矿230万吨褐煤的清洁转化,实现褐煤从燃料向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升级;下游整合高端电子化学品、尼龙新材料、特种橡胶等产业,构建基础原料—化工中间体—高端产品的共生共赢产业生态体系。

在紧靠小龙潭煤矿和国能开远小龙潭电厂的开远市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内,一张张薄如蝉翼的豆腐皮从豆制品自动化生产线上下线,进入下一道流程。“园区热电汽价格在全国都具有竞争力,因此吸引了不少豆制品企业。”开远市食品加工产业园经营管理方开远市龙恒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贵彪介绍,园区2024年产值达19.43亿元,今年内将力促蔬菜脱水、紫薯加工项目满产增产,年产2万吨咖啡精深加工项目投产。

在毗邻云南能投红河发电厂的开远市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区内,开远如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同样看中热电汽资源,投资多条生产线,可实现织造、印染、高档面料的全产业链生产。

以热电汽这一生产要素为核心,开远市让传统的火力发电企业从发电、卖电转型为煤电汽循环利用,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本地配套率,打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开远市各园区成为产业升级的主阵地,这些园区的蓬勃发展,不仅壮大了开远的工业体量,更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了产业聚集、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

开远市正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擘画工业转型腾飞蓝图。

记者手记

转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关乎城市发展的深刻变革。开远市正以奋进之姿迈向“新型工业、生态宜居”的转型发展之路。

在凤凰湖边漫步,难以将眼前的山清水秀与曾经的灰头土脸联系起来。近年来,开远市坚守“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坚定“退城入园”的转型决心,让曾经的“工业围城”蜕变为现代化产业园区与宜居城市。从中不难看清:一个城市要真正强大,必须有一个能扛起未来重任的坚实支柱。这个支柱,是产业,是创新、绿色,更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原煤开采”到“精细产品”,从“单一能源”到“多元支撑”,开远市闯出了一条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之路。

  • 我省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 为您导读

  • 在赓续传承中推动文化进步

  • 报头

  • ​​工业向新 产业向上

  • 立足资源禀赋 做强优势产业

  • 临沧坚果长成百亿产业

  • 风雨中的一抹抹红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