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 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访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杨文顺

记者: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有哪些传统和优势?

杨文顺: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融共长的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最典型的地区。长期以来,云南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宾弄赛嗨”“打老庚”这样的关系模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可以说,云南的历史根基、文化传统、特殊省情、战略地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都决定了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崇高使命。这既是对云南长期以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褒奖,也是对云南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固、实现共同富裕的嘱托。

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主要有三个方面优势: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二是文化相通,云南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历史悠久,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文化支撑;三是区位优势,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边境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对国家开放大局至关重要。

记者:近年来,我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杨文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近年来,我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形成了诸多共识性经验,打造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云南样本”。

坚持“同心同德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引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文化浸润、产业协同和互嵌式社区建设,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创新“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边境幸福村建设等做法,以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改革之力促进有效治理,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通过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推进强边固防,2024年沿边行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绘就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

记者:对于云南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您有哪些建议?

杨文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示范区建设迈向新台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主线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各级学校思政教育和干部培训,依托云南民族文化宫等基地开展常态化主题展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扎实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模式,支持绿色铝、硅光伏等产业向民族地区倾斜,同时拓展如中老经济带的跨境产业合作,提升沿边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深入挖掘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创作更多像《澜沧水长》那样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故事,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积极拓展促“三交”实践路径。建设好“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深化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升级16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线路,持续加强“旅居云南”品牌建设,吸引更多数字游民和跨境游客,推动主客共享、城乡互嵌。

着力完善边疆治理与风险防控体系。持续推广“五级段长制”和“四级联防网络”,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本报记者 李正雄

  • 科技助力 智慧丰收

  • 农旅融合 芒果飘香

  • 报头

  • 我省推动高性能烟片胶国产化自主化进程

  •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 祥鹏航空假日运送旅客超31万人次

  • 赋能消费扩容提质

  • 昆明机场联合各方积极拓展西北客源市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