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行走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红河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高度自觉,坚定传承弘扬《团结爱国公约》光荣传统,凝心聚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汇聚力量推动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985.49亿元,增长5.2%,增速位居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这片热土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华章。
思想铸魂聚民心
“来来来,围拢坐,听咱讲讲新政策。”夕阳西下,元阳县大坪村的火塘边,温暖的炭火映照着专注的面庞。乡干部与村民促膝长谈,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在拉家常般的乡音中悄然入心。
“火塘夜话”是红河州强化思想引领的一个缩影。全州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出台系列规划,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起坚实的组织保障体系,让“思想铸魂”成为融入日常的生动实践。
蒙自市“红色小蜜蜂”志愿宣讲队穿梭于大街小巷,用百姓话讲家国事,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查尼皮村的“火塘夜话”上,老党员用哈尼语讲述中共云南一大的红色记忆;青云社区的“流动课堂”成为各族群众理论学习的加油站……全州建成多个主题广场与文明实践阵地,应急广播实现11090个自然村全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中课堂”成为各族群众的“精神补给站”。
红河州还深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护根脉中绽放时代光彩。多项非遗入选国家级名录,“非遗+”模式成全国典型案例。实施上百个文化保护项目,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250项、传承人2080名,AAA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高达95%,为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架起语言桥梁。
产业发展促共富
丝丝甜香萦绕鼻尖,满坡玫瑰争相吐艳,访客结伴留影赏玩……弥勒市福城街道章保社区小河边村小组的山头,娇艳的玫瑰让人精神一振。
谁能想到,12年前这里产业几近于无,村民多外出谋生。“党员带头试种,成立集体公司,如今发展‘旅居+’模式,村子大变样了。”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金坤说。种植户杨金丽收入翻了几番:“钱袋子鼓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12年间,小河边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0元跃升至6万余元,玫瑰产业综合产值超亿元。
小河边村的蜕变,是红河州产业兴州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州级财政支出79%投向民生,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云锡矿业稳居世界锡生产企业领军地位。全力打造绿色铝、绿色食品、有色金属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链和9个百亿级产业链,加快建设千亿级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蒙自、个旧、开远、弥勒跻身“2023年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开远、蒙自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前十名。2024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居全省第一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居滇中五州(市)第二位。
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全州大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蒙自“622”联农带农模式、弥勒小河边“三产融合”等发展模式成为全省联农带农富农样板。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6002元、8599元提升至44853元、18431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交融互嵌增情谊
在个旧市大屯街道幸福社区,李桂英和侯美英两位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老人,因易地扶贫搬迁成为邻居,常在一起唠家常:“以前日子苦,现在堂楼亮,心也暖了。”
这个社区安置了来自8个乡镇(街道)的建档立卡户249户1019人,汇聚汉、彝、苗、壮等7个民族。社区设有15个功能室,提供老人就医、孩子托管、就业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差异成了交融起点,和谐是社区主旋律。”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浩阳总结道。
以幸福社区为代表,红河州全力拓展共融平台。在省内率先设立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3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在“石榴结籽心连心”活动中结下情谊,与新疆、西藏等地12所小学开展“书信手拉手”。“梯田苗苗”农耕文化志愿服务,让各族青少年在田间地头学习传统农事,传承农耕文明。“童言童演”思政课上,孩子们用情景剧演绎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
围绕文旅融合促“三交”,红河州着力打造“梯田韵·中华情”全域旅游,2024年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建水、弥勒跻身全国旅游百强县(市)。依托中越“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活动,以及“哈尼十月年”“矻扎扎”等节庆,既提升了红河州的知名度,也增进了各民族乃至中外民众间的友谊。
固边稳边强治理
健全治理体系,才能守护好民族团结的成果。红河州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边疆治理巩固稳定发展大局。
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河镇枯岔河村委会瑶家新寨村民小组,辅警朱国庆忠诚践行“固边、稳边、兴边”“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工作要求,挖掘、整理、分析违法犯罪案件特点,以幽默风趣的话语开展普法宣传,打造“双语普法”“国庆讲法”“边警小课堂”等品牌,提高群众法律知识素养和法治意识。
红河州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制定修订40余件单行条例,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评估清理制度,统筹推进民族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工作,评估清理完成率超90%。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积极探索“十户一格、五网一体、三级联调”的“1053”小网格治理模式。5年来,全州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保持90%以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5.75%。
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标准,红河州建成12个强边固防示范村、5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4年底沿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9元;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个、示范单位7个和省级示范单位471个,总数居全省第一位。本报记者 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