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昆明市官渡区滇中产业新区空港经济区的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民营企业,专业从事建筑减隔震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维护,拥有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以及各类专业生产车间和生产线,能够满足全系列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和建筑消能阻尼器等产品的生产需求,成为国内领先的减隔震产品生产基地,产能位居全国前列。
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中距我国边境仅294公里,云南多地震感明显,毗邻震中的瑞丽市震感尤为强烈,当地部分楼房外墙砖石脱落、楼体受损,市民纷纷外出避险。在同一场地震中,采用震安科技隔震技术的住宅在地震中受损较小,居民屋内物品近乎完好无损,房屋整体安全可靠。
在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样品展示区,在地震中屡建奇功的隔震装置道出了抗震秘诀——该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基础或下部与上部结构之间,由橡胶隔震支座、弹性滑板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阻尼装置等组成隔震层,能有效隔离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极大地提升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
震安科技总工程师管庆松介绍,震安科技已发展成为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了行业70余份相关标准(国标、地标、行标、协标等)的编制,累计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类减隔震重要课题60余项,并掌握了减隔震产品防火、防老化、更换等核心专利。公司于2019年3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建筑隔震减震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还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近日,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2航站楼施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正有序安装减隔震装置。指挥部工程技术部经理储从震介绍,该项目由震安科技承接,将高铁、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纳入整体布局,核心工程T2航站楼采用“垂直叠加”的旅客功能设计,需同时应对地震和高铁运行带来的振动。工程创新采用组合式震振双控支座,有效提升了高铁快速穿越时的结构舒适度。此外,震安科技自主研发的1500毫米大直径隔震支座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重大项目,可隔离80%以上的地震力,显著提升建筑安全性能。
技术的不断突破,来源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创新的追求。目前,震安公司设有周福霖院士工作站,是国家减隔震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拥有“云南省建筑减隔震技术研发示范基地”“云南省工程结构减隔震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城乡建筑工程隔震减震与智慧运维技术创新中心”等称号。截至目前,震安科技已拥有授权专利160余项和19项行政许可,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8项,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震安科技的市场不断拓展,产品和解决方案被应用于多个标志性项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是故宫博物院为拓展功能、适应发展需求而规划建设的综合性文化设施。文物展示用房对使用耐久性、防潮防渗、大空间恒定环境等方面具有极高要求。震安科技承揽了故宫北院抗震隔震工程,为建筑在混凝土基础与地上结构之间安装了325个隔震支座,为文物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本土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得益于主营业务契合国家战略,震安科技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延伸至水利、核电等多个行业,在大型LNG储罐隔震市场也处于领先地位,有望承接更多订单,推动业绩持续增长。
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始施行,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云南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惠企措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和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5年云南省10件惠企实事》,从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与可靠性、提高环评审批效率、节能审查效率、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目前,震安科技正逐步从抗震减灾向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方向转型,展现出民营企业顺应时代变革的强大生命力。未来,这家以减隔震技术立身的企业,有望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随着云南省持续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本报记者 尹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