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南华县延伸“5311”种植机制——

菌菇拓链 林下增收

村民在采摘林下种植的大球盖菇。

天刚蒙蒙亮,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天子庙坡国有林场,58岁的护林员郭文书已挎着竹篮钻进林地。拨开松针,肥嫩的大球盖菇破土而出,他小心翼翼地采收,嘴角扬起笑意。

去年6月,林场里6米宽的森林防火应急通道破土动工,不仅打通了防火“生命线”,还吸引3家企业入驻发展林下菌菇种植。今年年初,企业送来了最大“诚意”——免费送菌棒、手把手教当地农户堆土栽培技术,还承诺保底收购。郭文书成了林场里第一批“护林员+种植户”。昔日沉寂的国有林地,因林下种植焕发出别样生机。

“郭大哥,这棚菌床湿度得再调调。”在技术员的提醒下,郭文书忙着掀开遮阳网调整温度。每天巡完林,郭文书就到菌菇基地忙活。“企业管技术、找市场,咱只出力气,还有‘免费供种+保底收购’的保障。”郭文书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县里发展林下种植,探索试行“5311”机制,“企业担风险占50%,农户得30%,村里和林场各10%,谁都不亏。企业、农户、村委会、林场都受益。”今年上半年,他就领了3.2万元务工费,加上分红,全家年收入预计能突破10万元。

郭文书的增收账,正是南华县大力发展林下立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南华县,“企业+林场+基地+农户”的模式正从天子庙坡林场向更多国有林场延伸,由此探索形成的“5311”机制经验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这片曾沉寂60余年的国有林地,如今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大家看,种菌菇关键是控制湿度,腐殖土要盖够5厘米……”傍晚时分,郭文书家的院子里挤满了村民。自从靠种菌菇增收后,他主动当起技术宣传员,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邻。62岁的村民张秀兰腿脚不便,郭文书与企业技术人员就帮她把菌种送到家。“现在我在家门口种菌,每月能挣2000多元。”张秀兰说。在郭文书的带动下,村里150多名村民加入林下种植队伍,其中不少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村委会建起的冷库更是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今年菌菇丰收,因有冷库保鲜,价格没受影响,村民分红还多了两成。

夕阳下,满载菌菇的货车正驶向县城。“以前菌菇只能在本地卖,现在路通了,当天就能卖到省内外。”郭文书望着货车远去的方向,眼里满是憧憬。

“下一步,企业要搞菌菇深加工,做干货、罐头。”郭文书说,他打算跟着学深加工技术,“以后把我们自己的菌菇做成品牌,大家的收入还能再增加。”

正如郭文书常说的:“这林子里藏着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在南华县,生态与经济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故事正在绿水青山间持续书写。

本报记者 吕瑾/文 通讯员 朱照军/图

  • 菌菇拓链 林下增收

  • 生态优先 多元共进

  • 报头

  • 建设好房子 提供好服务 提升好体验

  • 千余名志愿者将服务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 第六届澜沧江—湄公河大学生友好运动会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揭幕

  • 昆明市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寻甸开幕

  • ​省安委办对11个州市开展安全生产考核巡查明察暗访

  • 2025年“榴花杯”全国民族民间匹克球交流赛在玉溪市举行

  • 拓东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和谐社区”足球邀请赛落幕

  • 云南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关铁联合一站式”监管作业模式落地

  • 我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预期性指标全部提前完成

  •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在春城奏响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