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扎根乡土 青春奉献农业科研

赵培方(左三)与斯里兰卡育种团队交流甘蔗育种技术。 本报通讯员 陆鑫 摄

史巧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科技成果推介会活动上进行宣讲。 本报通讯员 汤回花 摄

本报记者 陈云芬

编者按

在科技创新一线,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一批青年科研人员正成为科技兴农的中坚力量。他们践行云南农科人“笃耕云岭 致惠民生”的初心使命,立足科技前沿不懈创新,扎根基层一线书写论文,用智慧力量和青春担当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有力支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他们的追梦故事,正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云岭大地最美的绽放。本期采访的两位科学家正是他们中的代表。

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赵培方——

21年不懈攻关为云蔗创“芯”

在云南连绵的蔗海中,活跃着一位用科技赋能蔗糖产业的“追梦人”——他就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培方研究员。

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到投身甘蔗科研领域的21年里,赵培方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聚焦甘蔗种业“芯片”不懈攻关,用创新、用行动,谱写出科技兴农的动人篇章。

云南85.6%的蔗区分布在旱坡地上,传统品种产量不高、抗病性弱,“芯片”短板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服务产业要靠自主培育的品种,更要靠原创技术。”21年间,从种质资源到选育技术创新,赵培方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参与甘蔗种质资源野外采集,国内外引进工作,目前,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开远)保育甘蔗资源6200余份,数量居全球第一;从大量资源中发掘(创制)一批核心育种亲本,如“云蔗1640”峰值糖分达23.18%,“云蔗19VN058”纤维含量达16%,作为宜机化亲本重点杂交利用;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泰国、美国开展甘蔗育种技术联合研究,赴埃及、斯里兰卡、越南等开展短期考察交流,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团队到云南开展育种创新,协助培养国外青年科学家;充分借鉴国内外甘蔗育种技术经验,结合云南甘蔗遗传改良现状,研发形成集宿根性和抗病性为一体的早期选择技术、家系简易分级技术等规模化应用,将高产高糖杂交群体入选率由不足5%提高到近50%,显著提升了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选育效率。

截至目前,赵培方及其团队累计育成“云蔗”系列品种30余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0余项。其中,他和团队负责选育的“云蔗081609”峰值糖分达20.3%,打破了甘蔗品种国际峰值糖分最高纪录,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的甘蔗新品种,单个品种种植面积达268.59万亩,占云南蔗区面积的56.24%,成为全国主产省区占比最高的单品,被广大蔗农誉为“糖王”。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的“云蔗0551”抗旱性突出,成为云南第二大主栽品种。目前,这两大主栽品种已占云南蔗区面积的64.41%,大规模替代了“新台糖”系列品种,使云南甘蔗平均亩产由2015年的4.13吨提高到5.49吨,亩增产1.36吨,增幅32.93%,蔗农年增收超15亿元;甘蔗平均出糖率由12.41%提高到13.39%,增加0.98个百分点(绝对值),制糖企业年增销售额超10亿元。

以服务产业、助农增收为己任,赵培方常年奔波于边疆蔗区,他先后任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农科服务团)团长、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站依托专家等,在云岭大地上推广应用高产高糖新品种,并根据品种特性及蔗区条件,对品种进行优化布局,带动糖业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以来,他牵头为富宁蔗区引进“云蔗”新品种19个,实现了种性对富宁蔗区全海拔段覆盖。在富宁县累计推广应用“云蔗081609”等品种13.28万亩,蔗农增收超1.08亿元,甘蔗出糖率由12.61%提高到13.90%,增加1.29个百分点,显著提升了糖业竞争力。

10月下旬,云岭大地上的数百万亩甘蔗即将收获开榨。赵培方同往常一样奔忙于田间地头。在他心中,让云南端稳端牢“糖罐子”、为蔗农“蔗里生金”贡献智慧和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

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人员史巧——

深耕发酵科技为“土特产”注入新动能

史巧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发酵工程与大食物观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多年来,她坚守“做好土特产文章、服务‘三农’产业”的初心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产业发展,把成果落在车间生产线上。

“只有始终扎根一线、深入企业和乡村,把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推动‘三农’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作为省农科院“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云龙县服务团成员,史巧深入基层、走进企业,联合当地企业累计获得4项科技项目(省级重大专项2项、省级乡村振兴专项2项),为企业争取科技经费共计679万元,有效带动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科研—企业—产业”协同创新模式。

在发酵肉制品领域,史巧围绕低盐、低硝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系统开展云南本土菌种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应用研究,带领团队建立了云南传统特色肉制品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实现菌种技术自主可控。团队首次报道本土考克氏菌在肉制品加工中的潜力,并验证其对火腿特征风味形成的贡献;同时筛选出能原位产生亚硝基肌红蛋白的本土菌株,在不添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条件下促进天然发色,显著提高发酵肉的红度值。这一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为健康化肉制品加工提供了可行路径。她系统研究了发酵周期、原料猪种等因素对火腿理化性质与风味品质的影响,为洞藏火腿、黑猪火腿等云南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她与云南宣威火腿集团合作,在云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企业组二等奖;她参与制定《诺邓火腿》《鹤庆盘腿》《弥渡卷蹄》等地方标准,主编专著《云南民族特色传统肉制品》,推动传统技艺从经验传承走向科学规范;针对企业痛点,她研发了萨拉米等专用发酵菌剂及配套工艺,创新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标准化周年化火腿生产技术,打破了季节性生产限制,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应变能力。

在乳制品加工领域,史巧及其团队通过菌种复配组合,以槟榔江水牛奶为原料开发发酵黄油等产品,完成中试并确定吨级加工工艺。作为大理市乳业产业科技特派团成员,她参与利用蒸汽螺杆热烫拉伸设备制作传统乳扇,并探索副产物乳清的综合利用,为乳扇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方案。

在发酵蔬菜领域,史巧负责建立发酵菌群调控技术,研发低盐、无焦亚硫酸钠的发酵蔬菜加工工艺,将老坛酸菜的发酵周期缩短至2周,食盐含量降至2%以下,亚硝酸盐含量降至4毫克/千克以下,显著提升了产品安全性与附加值,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谈及未来,史巧表示,将在菌种规模化制备、产品精准适配、风味靶向调控等方面不断探索,坚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把实干作为立身之本,把务实作为科研准则,以解决产业真实问题为目标,以推动成果落地转化为己任,用一份份可落地、能见效的技术方案,为云南特色食品产业注入持续的科技动能。

  • 扎根乡土 青春奉献农业科研

  • 苏炳添教练组为云南高校师生传授田径智慧

  • 报头

  • 破译淀粉“基因密码”引领产业定制化革命

  • 五华区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新格局

  • 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年会举行

  • 省中医医院举办第二届中医文化节

  • 专家团队为国门学校发展“把脉开方”

  • 2025“行·阅云南”活动在昆落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