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 近日,云南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筹)在马铃薯淀粉结构与加工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从分子层面系统揭示粉面型与糯型马铃薯淀粉的结构差异,并成功挖掘云南地方品种的优质加工潜力。该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正从经验驱动迈向结构设计的新阶段,为全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科技方案。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多维度结构解析,明确了两类马铃薯淀粉的本质差异。其中,粉面型淀粉具备高直链淀粉含量与强结晶结构,成品酥脆、吸油率低,特别适用于烘焙和低脂薯条、薯片类产品;糯型淀粉则以支链淀粉为主,糊化后黏度大、稳定性强,口感湿润黏滑,成为沙拉、甜品和复合调味酱的理想基料。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为马铃薯原料的专用化与定制化开发奠定理论根基。
作为我国马铃薯生物多样性中心,云南拥有大量具有独特加工性能的地方品种资源。马铃薯团队在对48个本土品种的系统评价中发现,“耗子洋芋”等品种表现出卓越的热稳定性、高硬度与回生性能,极大拓展了耐加工、抗老化淀粉产品的原料选择范围。此外,这些品种普遍富含镁、锰等矿物质,并自带天然“黄油风味”,为开发兼具健康与风味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重要原料基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作为云南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筹)牵头建设单位,正加快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中心整合农科院、企业、推广机构和高校力量,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尽力打通从育种研发到产品上市的全产业链条。目前,研究所已将淀粉结构关键参数纳入马铃薯育种评价体系,未来有望实现直链与支链淀粉比例、颗粒粒径等性状的精准定制,推动马铃薯加工原料迈向专用品种、专用淀粉、专用产品的新阶段。同时,云南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筹)正联合多家食品企业,共同开发低脂高纤薯片、慢消化型淀粉等功能性创新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