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山峦葱郁,绵延不绝的坚果树层层叠叠,饱满的果实悬挂在枝头。树林间,一个年轻的身影正和种植户交流坚果采摘前的管护技术要点。“这个时候施肥,就是为了让果实更饱满,果实在膨大期间,营养要跟上……”他就是田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东权。
2014年,大学毕业后的王东权返回家乡创业。他一手创办的物流公司逐年发展壮大,目前年营业额超过120万元。
2021年,王东权被推选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内心非常忐忑,企业刚刚上手,面对这陌生的责任,我担心做不好,愧对村民的信任。”
田坝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556户2573人的生计一度面临挑战。虽然全村拥有4.56万亩坚果林,户均高达82亩,但长期以散户经营为主,技术落后、管理粗放、销售渠道不畅,好资源没能真正变成村民们的收入。
为破解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困局,王东权将经营企业的管理智慧与村支书的责任担当融为一体,带领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田坝村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构建“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以统一管护技术、统一组织销售、统一利益核算、统一利润分红“四个统一”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结在产业发展的路上。
王东权牵头推动合作社和当地有实力、信誉好的龙头加工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购销协议,并探索建立了“464”利益联结机制,将合作社利润的40%用于社员按种植规模分红,60%留存用于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和风险基金,另外预留一部分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实实在在的分红和收入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社员马学春说:“刚开始心里没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合作社,没想到年底就拿到了分红,真是惊喜。”
合作社最初只有7户社员,如今已发展到865户,覆盖了村内和周边村寨的种植户。2024年,合作社投产面积达3.8万亩,坚果总产量6025吨;产值高达5422万元,户均增收达6.4万元,年度种植户分红总额突破60万元。如今,田坝村已成为“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合作社模式也升级成为全县的样本。
产业规模是基础,品质与效益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面对传统种植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的瓶颈,王东权将突破点锁定在科技创新上。
他率先在合作社引入无人机飞防技术,用于大面积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和高效追肥。“以前几十号人背着药桶上山,几天都打不完,现在几架无人机一天就能搞定上千亩,药洒得又匀又省,人轻松太多了。”飞防队员张应星说。
王东权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真谛,积极寻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他的主导下,合作社大胆尝试并成功推广“果园放蜂”技术。他们在坚果林下养殖中华蜂1000群,一方面利用蜜蜂为坚果树进行高效授粉,另一方面蜂群本身也带来了丰厚的附加收益,年产高品质蜂蜜可达10吨,形成了“以蜂促果、以果养蜂”的生态链条。
多年来,王东权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在坚果收获的关键期,他与种植户一同劳作,了解收成和行情。在村民遇到技术瓶颈时,他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在合作社分红大会上,他仔细聆听社员们对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
作为镇康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他将村民反映集中的在坚果地安置太阳能杀虫灯进行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通过人大代表建议的形式,及时向镇、县人大进行反映,推动了一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壮大坚果等产业,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王东权目光坚定。
本报记者 李春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