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政 协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省政协专题协商会建言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

筑牢团结根基 绘就边疆幸福新画卷

在云岭大地蜿蜒的边境线上,一个个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边境幸福村正茁壮成长。从普洱的茶山云海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从红河的梯田稻浪到德宏的民族村寨,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携手书写云南边境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时代新篇。

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省政协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列为年度重点协商活动计划。

8月下旬,省政协联合民革云南省委、民进云南省委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普洱、西双版纳部分边境村寨,察实情、听民意、深调研。日前,省政协在昆明召开专题协商会,委员们带着深入边境村寨的调研成果和深入思考,围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挖掘边境开放优势、提升强边固防能力等深入议政建言,为推动我省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要想富,先修路;要振兴,基础兴。这是我们在调研中最深切的感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马文亮说,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依然是当前制约云南沿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铁路建设存在短板、沿边公路通而不畅、水利设施相对滞后。

“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速沿边地区铁路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云桂沿边(广西防城港至云南腾冲猴桥)铁路,既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太平洋北部湾防城港至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境内重要通道,更是安边稳边强边的重要支撑。”马文亮建议,要继续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倾斜,加速沿边地区铁路、公路建设,加快构建内畅外联交通体系;继续巩固“四好农村路”成果,特别在“管好”“养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上持续发力。

产业是支撑农民增收和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关键。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当前我省边境县域产业以资源型、原料型为主,沿边村寨支柱产业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其他产业小散弱,难以规模化发展。沿边产业园区更是基础薄弱,全省122个园区中21个分布在沿边地区,由于部分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承接产业条件和能力弱,加之园区产业布局雷同、协同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中老铁路沿线100多家旅游企业推出的产品中,80%仍为传统观光型,与橡胶精深加工、茶叶咖啡等特色产业的融合度不足,未能充分释放‘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化的潜力。”省政协常委、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刘丽对此建议,要推进产业融合增效工程,培育“文旅+特色产业”集群,开发“茶盐古道”沉浸式体验项目,联动老挝丰沙里省建设“中老古茶树保护园”,带动边民发展生态茶园民宿;落实“中老班列+跨境电商”模式,建设“中老铁路文旅特产馆”,培训边民开展直播带货,推动橡胶制品、热带水果等特色产品转化为文旅商品。

调研组建议,要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依托沿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医药和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深入挖掘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幸福旅居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拓面连片,逐步向沿边村寨推广实施,形成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内引外联”引擎作用,与东部地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聚焦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需求精准对接,吸引产业转移和链主企业入驻,不断聚合势能、提速领跑,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同时,拓展毗邻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为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自启动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做为边境线上的一隅,孟连县各族群众用自己的奋斗与勤劳,展现着守护边疆的责任与担当,谱写着边境幸福村壮美乐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省政协委员、孟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艳萍感触颇深。“尽管各项建设指标已完成,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群众也受益良多,但示范点可复制可推行的效果不突出。”宋艳萍认为,边境幸福村建设要抓住发展这个关键,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在省政协委员、昆明市安宁市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白惠莲看来,文化认同建设的多元创新路径需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边境幸福村建设主题广场、举行升旗仪式等做法,本质是创造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记忆,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时需因地制宜创新载体。”她提出,在多民族聚居村可借鉴“民族团结驿站”建设,在乡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共同历史文化展区;在民族文化丰富地区可学习自治村经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将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汉族聚居区则可通过“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融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强化“四个共同”的历史记忆。

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副主任孙俊认为,云南拥有各族人民爱边护边守边的光荣传统,但在彰显边疆各族人民历史贡献,在激发各族人民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上,还有深厚的潜力可挖、可表、可用。他建议,要抓好用好云南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创建、命名一批爱边护边守边主题民族团结园,数字赋能活化利用,打造“文旅产教”融合“一实一虚”博物馆,同时有效组织省内学术力量,深入阐释、宣扬云南爱边护边守边历史篇章,打造云南爱边护边守边“铸牢”主题特色名片。

委员们一致表示,将持续围绕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强边固防等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高质量建言献策,切实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建真言、出实招,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张潇予

  • 院坝里话民生 沟通中办实事

  • 报头

  • 德宏州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 点亮乡村路协商暖民心

  • 筑牢团结根基 绘就边疆幸福新画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