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生 态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华坪县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路——

废弃矿山建起“绿色银行”

芒果满枝头 本报通讯员 骆雨涵 摄

漫山遍野的芒果树 本报通讯员 郭玺 摄

绿色家园

在华坪县的连绵群山中,一场无声而深刻的“绿色蝶变”正在发生——昔日煤矿开采导致的粉尘漫天、山体裸露之地,如今已被连绵起伏的芒果绿林覆盖。从“倚煤而生”到“向芒而行”,华坪县不断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通过全面推广保良种、保良法、保良地,减密度、减化肥、减农药的“三保三减”绿色种植模式,推动芒果产业走向绿色化、有机化,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独特道路。

华坪县曾因煤炭而兴,采煤业一度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但长期资源开采也留下了生态伤痕: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失衡,“靠山吃山”的老路越走越窄。转变始于华坪县将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紧密结合,把废弃矿山和荒坡改造为适宜芒果生长的沃土。

过去的荣将镇龙头村马脑坡煤矿场遍布煤矸石堆,如今却芒果成林、绿意盎然。这片曾经的废弃地,已成为果农们的致富园。“我们进场后严格执行矿山修复与复绿方案,在安全生产的同时推进生态治理,在煤矸石堆上覆土种芒果。如今果树成林挂果,不仅带动群众增收,更让山头重披绿装。”华坪县国富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和立祖介绍。

随着煤矸石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矿工变为专业果农。芒果产业带来稳定收益,点亮了他们的新生活。龙头村20组村民蔡云秀家就在煤矸石地上种了600多棵芒果树。“行情好时,一年芒果能卖两万多元。”蔡云秀说。

面对煤炭开采导致的生态脆弱问题,华坪以“三保三减”为核心,掀起一场种植方式革命: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土壤结构;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生物防控等手段减少农药使用,推广可降解地膜和自然生草覆盖,减轻污染;引入小型农机、植保无人机提升作业效率。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如今,全县已建成3个万亩绿色示范基地和22个百亩示范园。

绿色种植既修复了生态,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石龙坝镇临江村曾是石头荒坡,水土流失严重,通过生态修复与科学种植,如今成为芒果梯田。作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华坪县在绿康源等示范基地通过种植绿肥、豆科作物改良土壤,构建以虫治虫、以草抑草、以菌抑菌的生态防控体系,有机芒果价格较普通产品提升30%至80%。

截至目前,华坪芒果绿色认证面积达10.03万亩,有机认证面积4020亩。预计今年全县芒果产量将达43.8万吨,产值超过29亿元,带动7.62万户果农户均增收3.26万元。一批批曾经的煤矿工人成功转型为果农、合作社带头人、农资经销商,一条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日趋完善。

从挖煤到种果,从“黑色经济”到“金色产业”,华坪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到生态农业的华丽转身。山间的芒果林,不仅染绿了往日的煤山,更结出了富民强县的“金果子”,让华坪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郭玺 骆雨涵

  • 扩绿建绿并举 绿水青山生金

  • 越冬候鸟“先头部队”抵达剑湖湿地

  • 保山发现缘毛鸟足兰和凤头鹰

  • 废弃矿山建起“绿色银行”

  • 报头

  • 高黎贡山再发现鼯鼠属新物种

  • 云南古林箐样地发现高大硬木新种

  • 荒山石海披上“希望绿装”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