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中,“兴滇润边”文明市集一开市便热闹起来。市集汇聚云南16个州(市)的文明实践风采以及湄公河国家独特文化体验,让观众看到了一幅云南各地“收获多、生活好”的生动图景。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展位,阿昌族织锦的五彩丝线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教的手艺,既能做服饰,也能做背包。”推介官徐何庆介绍,德宏州梁河县关璋村、帮盖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年免费传授织锦与葫芦丝演奏技艺,邀请老手艺人驻站授课,从纹样设计到制作技法全程指导,同时还帮助对接市集、电商等销售渠道。“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帮村民打开了销路,把手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普洱市展位上,当地特产甜龙竹笋整齐码放。“缅甸、老挝的饭店老板都喜欢用这个做菜,食客也抢着点。”自媒体博主王文懿一边介绍,一边演示竹笋的舂制方法。这小小的竹笋,不仅串起了邻里情,也连通了致富路。
临沧市展区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克春梅的“阿数瑟”山歌一开嗓就吸引了众多观众。她身着德昂族传统服饰,手工缝制的腰圈随动作轻轻摆动,不少围观群众也跟着哼唱起来。“曲调是传统的,但歌词是新的。我们把惠民政策、文明新风都编进了歌里。”她告诉记者,通过临沧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的非遗课堂,已有400多名学生认识了“阿数瑟”,其中最小的才5岁。政策和非遗,就这样随着歌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不远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政策宣讲区聚集了不少前来“取经”的群众。红河县乡村“家长夜校”倡导的文明新风,不仅浸润着千家万户,也吹到了市集。工作人员拿起一把画着小花的扇子介绍说:“夜校开设了亲子课堂,家长学习育儿知识,孩子学习绘画,这些扇子就是课堂上的作品。”红河州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政策解读、技能培训、亲子教育等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家长和孩子、村民和村民一起学习,这样的温馨时光,就是最朴实的幸福。”
展位之外,文创设计师陈思琦正在采风。“我们经常从云南边境的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很受欢迎。”另一边,从东北来到西双版纳定居5年的菩提阿姨,身着傣族服饰,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经常参加做傣陶、剪纸这些活动,和老乡们相处得像家人一样。这里的文化和人情味,让我早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本报记者 陈晨 实习生 陈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