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记者跟随首批云南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智库专家和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的代表们,在景洪市聊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邻家故事会”——“兴滇润边”。专家们一句句“让边民钱包鼓起来”“让村庄靓起来”“让邻居亲起来”,说得格外接地气。
“兴滇润边”是什么?
专家们纷纷表示,“兴滇润边”是一次次把政策讲进火塘边、把发展写进村寨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龙陵县木城乡老满坡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边民生活更方便;马关县罗家坪村的“晨起五件事”让文明习惯融入日常;“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文化遗产成了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大篷车”年演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归属感越来越强。产业上也亮点多多,猴桥镇国门新村的“冷水鱼养殖产业+文旅”、陇川龙安村的“蚕桑+温泉”,还有傣家民楼改成的啤酒工坊,都让边民腰包鼓了起来。
“兴滇润边”,云南怎么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边”为门户,云南的优势在“边”,希望在化“边”为“锋”。滇兴需要互鉴;互鉴加速滇兴。滇之兴,在生态、开放、稳定与资源层面,均与国家紧密相连,是“国旺”在西南边疆的具体体现和坚实支撑。云南的振兴,以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禀赋,成为中华文明内融外洽的窗口。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中国和平发展,也是中国推动文明互鉴、实现合作共赢的生动宣言与实践典范。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郑茗戈表示,“兴滇润边”的核心特色在于扎根边疆实际、转化文化效能、践行融合发展之路。他指出,“火塘会议”将理论融入日常生活成效显著。他建议,组建“专家+百姓”宣讲队伍,推动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传发认为,文明新风吹拂处,地理边界成为精神纽带。“兴滇润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边疆幸福生活的生动案例。“国门宣讲团”“民汉双语理论政策宣讲”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扎了根,这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易俊洁强调,推进乡村振兴需以人为本,实现专业性与乡土性创造性融合。一是摒弃“专家说了算”,需结合村民议事、多方协商优化方案,兼顾产业规律与乡土实际;二是注重功能迭代,按村民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升级,从基础生产向技能培训、电商直播等多元功能拓展;三是关注赋能式培训,精准匹配需求设订单式课程,后续跟踪服务,激活村民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陈晨 舒文 实习生 栾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