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妃’从校园创业项目起步,一步步成长为年营业额超千万元的企业,是学校完善的培育体系给了我扎根茶产业的底气。”提起自己创立的茶饮品牌,普洱学院毕业生李海莲的言语间满是感激。在普洱学院,像李海莲这样借助学校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成长起来的毕业生不在少数。近年来,普洱学院通过优化教育体系、打造孵化平台、联动特色产业,构建起全方位创业就业赋能体系,让大批边疆学子实现了创业就业梦想,也为滇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让我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刚拿到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大四学生张悦说。普洱学院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设了园林、烹饪与营养教育等27个特色专业,构建起“2门必修课+6门选修课+第二课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将创业就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
“让学生‘手上有技、脚下有路’,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核心。”普洱学院就业处处长杨平介绍,“精准的技能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配岗位需求,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组织咖啡师、茶艺师、面点师等各类培训,约900名学生通过考核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学生就业增添底气。
“我们与当地茶企、咖啡庄园建立了稳定合作,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杨平说,学校紧扣地方特色产业,将创业就业引导方向锁定在茶叶、咖啡、康养、旅游等优势领域,近3年来28个创业团队深耕当地特色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我通过学院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了高级咖啡师、高级调饮师两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技能证书就像敲门砖,让我在今后求职时更有竞争力。”普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大三学生范文婷说。
普洱学院滇西南实训中心投资9850万元、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设有创业孵化区、路演中心、创客空间等功能区,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从工商注册到融资对接,学校的‘一站式’服务帮我们解决了创业初期的所有难题。”灵跃科技(普洱)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雷邦说。依托学校创业孵化平台,他的企业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起步,2022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近几年的营收稳定保持在100万元以上,且年均增长率达40%。
近3年,普洱学院创业园区每年孵化学生团队项目70个以上,总计创业及孵化人数827人,校内创业街区在孵的32个团队涉及茶咖、餐饮、文创等领域,“就现在”咖啡、苗绣服饰等项目已成为校园创业的亮眼名片;涵盖茶叶、咖啡、文旅等领域的101人创新创业导师库,定期开展师资培训,近3年服务300余人次;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业赛事,年参与人数超2000人,斩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奖项2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35项,其中国家级48项,以赛促创氛围日益浓厚。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强化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近3年举办大型专场招聘10场、线上线下中小型招聘会130余场,吸引1300余家企业入校招聘,现场提供简历诊断、职业规划等“一站式”服务。通过“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二级院系领导班子全员参与,累计走访用人单位452家,拓展岗位4300个。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化就业路径,与泰国、老挝高校及驻东南亚中资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跨境就业岗位。
目前,普洱学院连续5年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稳定在83%以上,留滇就业占比高达85%以上,重点群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学校总体水平。一批批毕业生扎根边疆、服务地方,用所学知识助力区域发展,书写了高校服务地方创业就业的精彩答卷。
本报记者 胡梅君 沈浩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