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智能化烘烤增效益

连日来,腾冲市腾越街道下勐连村空气中弥漫着草果烘烤后的浓郁香气。一条今年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生产线,让这个拥有40多年草果种植历史的小村寨,告别了家家熏烤、户户晾晒的传统,迎来产业升级的精彩蝶变。

草果是下勐连村名副其实的“红宝贝”。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如今已成为全村90%农户参与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超3000亩,年产值400余万元。

然而,实现发展飞跃的背后,是长达数十年的产业瓶颈。“以前烤100公斤干果要守3天,遇到下雨天还担心发霉,价格也上不去。”加工户董宝云道出了全村人的共同困扰。传统的烟熏火烤模式,不仅烘烤时间长、效率低、产能受限,更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还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转机来自科技力量的注入。腾越街道将下勐连村草果产业提质增效纳入省级财政扶持项目,引进了集清洗、烘干、筛选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线。这条采用电力和生物质燃料的生产线,能实时监测并精确控制温湿度,日处理鲜果15吨,烘烤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倍,干果出品率也从23%提升至26%。

“我们只管把鲜草果送进去,全程自动化控制,干草果成品就从另一头出来了。”车间负责人董家斌欣喜地介绍,“现在产品干净、色泽均匀、香味纯正,品质能进药厂,每公斤还能多卖两块钱。”

技术破局只是第一步,生产关系的重构同样关键。过去,下勐连村虽集中了全市60%的草果加工户,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智能生产线的落地,催生了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村里引进经验丰富的带头人承接运营,由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协调,形成了一户带头、全村协同的新格局。

“我们不仅自己加工,也向周边农户收购成品,统一销往全国。平时,我们还把设备租借给其他农户使用,让大家共享智能化生产的福利。”产业带头人董家昌说,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零散加工的旧生态,实现了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

村里引进的智能化设备不仅能加工草果,还适用于多种中草药。通过合作分成、设备租借等方式,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余元,带动周边35户加工户200余人灵活就业。

今年10月投产以来,生产线已累计加工草果鲜果200余吨,产出干果50余吨,加工环节收益达4万元,较往年增长近50%。“以前还要自己去找销路,现在好了,家门口又有加工处、又有销路。”农户姚澍昌的笑容里,满是安心与满足。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宗文鑫 杨焱淼

  • 田间连上云端丰收触手可及

  • 报头

  • 小种子孕育大产业

  • 一根蔗延伸一条链

  • 智能化烘烤增效益

  • 数字化生产提品质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