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乡村行 看振兴

施甸:夏稻冬菜 减害增收

水稻科研人员测验稻种。

施甸县水长乡种子精选站里,种植大户何光龙刚完成10.5万公斤种子的交售,价值达105万元。6年来,他累计交售了40多万公斤种子。抚摸着金黄的稻种,何光龙说:“这些不仅是我的‘金疙瘩’,更是国家种业的‘基础元件’。”

研究员徐光和同事们则驻站严把稻种质量关。“今年预计有188万公斤种子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目前我们已收购加工50万公斤,计划12月初全部完成。”徐光介绍,全国80%以上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种子来自施甸。“十四五”以来,施甸县已累计繁殖263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生产种子954万公斤,保障全国9.5亿亩水稻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应用。

除稳定供种外,施甸县还创新育种模式——每年6.8万份育种材料如候鸟般迁徙,在云南与海南之间构筑起独特的育种时空闭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在海南,5月返回施甸。”湖南隆平高科驻施甸水长站的水稻科研人员杨春奇介绍,“‘候鸟式’育种将水稻两系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截至目前,施甸县与各科研机构累计繁育水稻新品种1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项,示范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4项。

在保障国家“种芯”安全的同时,施甸县用“一季繁种+一季蔬菜”的轮作模式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秋冬时节,稻种颗粒归仓后,翠绿的贡菜苗旋即入土,开启新的种植周期。“轮作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均衡了土壤养分、减少了病虫害,还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施甸县种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蒋启勇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夏稻冬菜”的无缝衔接,让“千斤粮、万元田”的愿景变成了现实。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段茸茸 杨林元 文/图

  • 施甸:夏稻冬菜 减害增收

  • 雨后湿地现奇观

  • 报头

  • 深耕产城人融合 书写高质量答卷

  • 高端要讯

  • 省委政法委机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在昆开班

  • 为推动“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夯实民主和法治根基

  • 省委台办在昆举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暨台海形势专题讲座

  • 我省深入推进重金属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治理

  • 昆明理工大学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西双版纳成立

  • 2025年“圆梦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惠及6省20万名学生

  •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亮相中国新媒体大会

  • 2025年彩云汇科创大赛落幕

  • “双11”云南快递业务量再创新高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