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和茜
今年以来,丽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牵引,以系统性重塑理念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迭代升级,在组织保障、运行机制、工作方式上持续突破,推动综治中心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治理深化,从高效调处向专业化解、民族共融提升,为建设平安丽江、法治丽江注入强劲动力。
系统重塑:织密权责清晰、上下贯通的治理网
近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综治中心高效处置了一起跨区域运输赔偿纠纷,仅用2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8000元补偿协议,实现当事人零滞留、快解决。
这起矛盾纠纷的快速妥善调处,是丽江市三级综治中心体系实战效能的生动体现。
一直以来,丽江市坚持以战领建、以建促战理念,按照市级统筹、县级主力、乡镇实战工作思路,推动三级综治中心从有场所、有人员的基础建设阶段,迈向有机制、有实效的效能提升新阶段。通过明确各级中心功能定位,构建起权责清晰、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治理体系,为矛盾纠纷快速化解筑牢根基。
市级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指挥中枢作用,扛起顶层设计、跨域协调核心职责。建立月度专题会议破解难题、半月工作会议推进落实、清单化跟踪问效的工作机制,系统性破解人员编制、部门联动等治理堵点;创新组建政法“一家人”调解攻坚队,推行“挂县联片”工作模式,精准化解跨区域、跨部门重大矛盾纠纷,有效打通条块分割体制壁垒,实现治理资源优化配置。
县级综治中心以资源整合推动服务提速增效,将原本分散的信访接待、矛盾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等职能,系统整合至综治中心平台,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办事一站清”,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枢纽。目前,全市5个县(区)综治中心均完成规范化建设,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力量常驻,住建、卫健、文旅等部门协同响应,群众诉求一次到位、一窗解决已成为常态。
在此基础上,各县(区)综治中心立足地域实际创新实践。古城区科学划分功能区,构建闭环服务链条,通过部门常驻与轮驻结合、“吹哨报到”调度机制,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玉龙县以“一窗受理”为目标,设立三大功能区,以“7+11”联动模式整合资源,配套“七项机制+六项制度”与“12475”快速响应体系,深化诉调对接;宁蒗彝族自治县严格对标“五有”标准,集成“一站式”服务与“六调融合”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从发现到化解全流程闭环管理;永胜县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法院立案庭、信访局整体入驻,妇联、人社局等单位轮驻协同,靶向破解婚恋家庭、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纠纷;华坪县持续优化功能升级,完成多个功能室整合,不断拓展综合服务能力。
下沉治理末端,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聚焦矛盾早化解、风险早干预目标,依托司法所、派出所打造实体化阵地,结合人口规模与社会治安实际分类配备专职力量,全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与县、市两级形成治理合力。
标准运行:打造全流程、闭环式的法治链
近日,古城区束河街道综治中心依托规范化运行机制,成功调处一起房屋侵权纠纷——业主购置的房屋尚未完成交接,便被开发商擅自改为样板房对外展示。接到投诉后,束河街道综治中心依据《丽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机制运行指引(试行)》,按“发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流程快速响应,联动司法所法律顾问、社区网格员组建专项调解小组,形成专业协同调处力量。
调解过程中,法律顾问精准阐释侵权责任法律关系,网格员发挥前端优势实地核查固定关键证据,专职调解员居中搭建沟通桥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协议达成后,“闭环督导”机制启动,通过跟踪回访确保履约到位,构建起“受理—调解—履约—回访”全流程管理闭环。
这起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丽江市推进综治中心机制重塑、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丽江市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创新出台《丽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机制运行指引(试行)》,建立发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依法办理、重点管控、动态管理、闭环督导等七项核心机制,明确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信访等20余家部门入驻职责,推动“谁主管、谁负责”与“管行业必须管稳定”深度融合,搭建起中心搭台、部门唱戏的协同治理格局,为基层治理筑牢制度根基。
《指引》将七项机制细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发现受理环节明确摸排主体与方式,确保矛盾线索无遗漏;分析研判机制规范议事程序与参与主体,保障决策科学精准;分流交办环节清晰划分部门权责,从源头杜绝推诿扯皮;重点管控、动态管理与闭环督导则分别明确了工作标准与执行路径,推动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现在每一起纠纷都有了清晰的‘法治导航’,真正实现责任可追溯、过程可监督、成效可评估。”古城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肖会红深有感触地说。
为让机制落地见效、提升治理队伍专业能力,丽江市坚持规范流程与实战培训双轮驱动,扎实开展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市、县两级综治中心联合司法行政、法院等部门,围绕征地拆迁、旅游纠纷等重点领域,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调解等方式强化实战技能训练,着力培养懂法律、懂政策、懂民情的复合型治理人才,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力量。
与此同时,丽江市还创新设立市、县两级平安建设联动保障中心,与综治中心形成前端决策指挥、后端支撑执行的有机整体,专门负责信息受理、风险调度、技术支撑等实战任务,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融合创新:构建智慧驱动、民族共融的同心圆
丽江市出台《丽江市关于推动矛盾纠纷全量进综治中心的任务举措》,构建主动排查、部门推送、群众引导的立体化矛盾收集体系,确保各类纠纷应收尽收、不留死角。与此同时,全面推广“云综治”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编码、精准录入、有序分流的标准化流程,为矛盾纠纷处置装上“智慧大脑”,高效破解基层治理效率难题。
针对跨部门数据不通、业务不畅的治理痛点,丽江市全力推动公安“主防平台”、法院“和合丽法”平台数据全量接入“云综治”信息系统,构建起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机制。平台建设中坚持建用结合、持续优化原则,通过边应用、边培训、边完善的动态调整模式,让系统功能与基层实战需求精准匹配,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眼下,公安民警、辅警带队的排查队伍深入城乡角落,按照放心户、一般户、重点户、特殊户分类标准开展精准走访,2025年以来已累计入户81.3万家次,排查纠纷1.19万件;“云综治”信息系统汇聚纠纷信息20590件,办结率达87%,立体化排查与智慧化处置成效初显。
结合丽江边疆民族地区与知名旅游城市的实际,丽江市还积极探索将民族文化智慧融入基层治理,培育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调解品牌。古城区依托区域实际,打造文化街道企业综治服务站、开南街道法治服务驿站及“和合调解室”等一批服务企业与群众的治理品牌,精准服务企业与群众;华坪县发挥“一家人”人民调解工作队引领作用,公安小分队通过以老带新方式培养接班人,检察院小分队实现全职运作,司法小分队及“福撒玛调解室”进驻中心开展工作,12支行政调解工作队和5个行业专业性调解委员会组织架构基本完成,人员配备逐步到位,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宁蒗县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将普法与调解有机融合,贴合民族地区治理需求;玉龙县针对经济金融类纠纷增多的情况,由政法委牵头,联合司法、财政及驻玉龙县银行等单位,组建玉龙县经济纠纷调解团队,创新实施“12475”快速响应机制——简单纠纷24小时办结、复杂纠纷7日内处理、疑难案件由专班包案负责,精准回应了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迫切需求;永胜县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业队伍,通过综治中心派单或“吹哨”调度,实现行业矛盾专业处置。
随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丽江市综治工作正在从达标建设向品牌创建、从被动处置向主动服务双重跃升。2025年以来,全市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升10.26%;万人刑事发案率下降3.5%,命案发案数降至历史新低,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