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林间雾气还未散尽,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村民赵啊飘已和几名村民在基地里忙碌地采摘竹荪。几小时后,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竹荪将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餐厅和后厨。
“快,是我们这里最大的优势。”普洱清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负责人郭志远指着景迈机场方向介绍,“竹荪娇贵得很,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早上摘,中午飞,晚上就能上餐桌。基地选址班利村,看中的就是离机场近。”
班利村气候温润,是竹荪反季节生长的理想之地。今年8月,第一批竹荪菌种播下。短短数月,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9亩。这里全年可采收三茬,亩产值6万元左右。
“我把家里的地租给公司,自己又来这里做工,一天能赚120元。”村民赵啊兄笑着说,“关键是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目前,基地有4名长期工,每月稳定收入在4500元。在采收旺季,临时工达50多人,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竹荪种植并未影响林地原有的生态和经济功能,林地里的松树依然可以正常采割松脂。村民们把这些树以每棵每年7元的价格租了出去,实现了“一份林地,两份收入”。
郭志远介绍,公司正准备推出“技术培训+保底收购”的农户合作计划,带动农户增收。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张庆梅 石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