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凌
乙巳孟夏,我们直奔一个叫岩头的村庄。
连续下了一个星期的雨,太阳终于跳了出来。远眺青山如黛,万物葳蕤生长,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一望无际的浓绿。脚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河谷两岸的庄稼尽情舒展,湿润的泥土蒸腾着芳香,连空气都裹着温热。
车顺着悬崖上的公路往高山上爬。进入一条岔路,左边是一座雕塑,梯形底座上,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上面写着“最后一公里”几个金色大字。右边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的“实干”二字红得醒目。
环顾四周,石头密匝匝地堆在一起,一块块地挨着挤着,很快就覆盖了眼睛,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正当我感叹今年雨水充沛时,道路两旁石头垒起的土地里,浅埋泥土下的庄稼破土而出,星星点点的绿,将石漠一点点染透。不远处的山野石缝间,几朵粉红色小花悄然绽放,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可花却开得娇艳美丽,迎风轻轻摇曳的姿态,让人心生欢喜。
这些无名的花朵,恰如这片土地上的生命,能够生长在乱石林立的山林之间屹立不倒,足以证明生命的坚毅。
一路上,茅草随处可见。在西畴县,茅草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它生长迅猛、生命力顽强。我们来到转角处,一株茅草冲破石头的阻拦,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它或许被行人忽略过、踩踏过,可这些都没能够挡住它向上生长的劲头。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如同“西畴精神”从石头缝中长了出来。
车在岩头村的水泥平地上停下,李华明笑着迎上来和我们打招呼。
李华明是岩头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头发花白、肤色黝黑,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浅灰色的中山装,灿烂的笑容里满是山里人的朴实与开朗,让人见了就觉得亲切。和他握手,他宽大厚实的手掌布满老茧,皮肤粗糙,轻轻一握便能感受其中的沉稳和力量。
我和他相处了大半天,怎么也不能把他和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作为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李华明打小跟着家人学种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他从未想过,自己领着乡亲们挖山开路的事,会让岩头村被更多人看见。
一条路对生活的意义,不言而喻。
没通公路时,岩头村像被大山困住的孤岛。姑娘们不愿嫁进来,村里一度成了“光棍村”。村民辛苦养大的肥猪,请人抬去街上卖,工钱要占去猪价的一半。孩子们翻山越岭去村外上学,几里山路来回得走两个多小时……
1997年,县政府为附近11个村的群众修了一条4.5公里长的主干简易公路。岩头村因为有悬崖阻隔,这条路距离村里还有一公里远。盼路、想路,成了岩头村人最迫切的心愿。可是想在悬崖峭壁上修一条公路,绝非易事。面对“出行难,难于上青天”的困境,作为村里唯一的党员,李华明萌生出了修路的想法。
2003年春节刚过,李华明召集村民开会。他们想靠全村的力量,修通这“最后一公里”路。修路总归是一件好事,可很多村民都不相信路能修成功。
不相信有不相信的道理。“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种在石窝窝……”这首当地百姓传唱的歌谣,道尽了西畴的生存底色。西畴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1.6%,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恶劣,非常不利于人类生活居住,曾一度被外国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对于李华明提出修路的想法,有人怕困难,态度摇摆不定;有人怕没钱,路修得半途而废;有人怕修通了,“石窝窝”里也还是种不出多少粮食。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李华明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毕竟想修路的人比不想修的人要多,工作做通了,又挨家挨户地筹集钱。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着空荡荡的房屋,一咬牙把自己的棺木卖了,来做公路资金。接过钱的李华明,眼泪哗啦啦地流了下来。
大山横在面前,岩头难削,沟壑难填。一家就出一个劳动力,村里的青壮年不够,老老少少就一起干。他们用铁锤一锤锤地敲,用錾子一錾錾地凿。钢钎断了、锤子裂了,大家又从家里扛来新的。十字镐、铁锨、锄头、筐子、扁担,能用上的工具都搬到工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修通“最后一公里”路。
眼看路快要修通了,新的难题又冒出来。按规划的线路,要占用到旁边3个村小组11户人家的部分土地,对方提出必须先付78000元补偿款才让他们修路。这笔钱,在当时几乎是岩头村15户人家一年的全部收入。
钱成了拦路虎,修路不得不暂停下来。李华明又一次召集村民开会,这块“硬骨头”,想方设法都要啃下来。于是村民们卖鸡的卖鸡、卖牛的卖牛,东家凑一点、西家挪一点,一分一厘地攒,终于咬牙凑齐了补偿款。
“铛铛铛……”铁锤与錾子的敲击声,又开始在山谷里响起。村民们站在60度倾斜的绝壁上,腰间系着绳索悬空作业,脚下是万丈深渊。那些不能用炸药炸的石头,就打好炮眼放上膨胀剂,慢慢把石头撑裂。机械运不上来,就靠人工运送。手掌磨破了,钢钎也磨得发亮,手里却攥着全村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路修了停,停了又修,前前后后历经12年的苦干实干,岩头村人终于撬开山体,砸碎石头,于2014年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进村简易路。后来,县政府又出资16万元,村民投工投劳硬化路面。试通车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齐聚路口,欢呼雀跃,大家纷纷鼓掌祝贺,掌声响遏山林。
路通了,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了。岩头村过去办不了的事情,现在好办多了。孩子去县城上学,坐车半个小时就能到。4公里外的自来水,顺着公路旁的管道流进家家户户。县林业部门的技术员坐着车来指导,适合石缝生长的花椒苗、核桃苗一车车运进山,曾经只能在石窝窝里种玉米的土地,如今树苗连成片,盖住了裸露的岩坡。村里的几十亩土地被流转出去,种上了三七。引进养猪企业,村民入股分了红,有了稳定的收入,家家修新房盖新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变化来得太快了,这是过去岩头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看着李华明额头深陷的皱纹,再看看他身后郁郁葱葱的山坡,我似乎读懂了坚韧的意义。如今,他坚持为到岩头村参观的游客讲述修路的故事,终日与岩石为伴,与道路为友,已经成了这条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西畴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意识。自2013年来,西畴通过群众自筹、政府推动等方式,县级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超2.2亿元,大家投工投劳400多万个,组织群众修建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全县村民小组通公路率和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被列为云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修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离开岩头村,公路像一条坚实的玉带,在山间舞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