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省以实干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河哈尼梯田景致如画,农文旅融合有力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玉龙雪山下,沉睡的林海被唤醒,林权证变成股权证,林下经济实现“绿富双赢”;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产业蓬勃发展,3年间产值由8亿元增至11.3亿元,绣娘人均收入翻番……云岭大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十四五”以来,我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制定实施《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规划,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5年来,全省以实干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农业更稳、乡村更美、农民生活更红火。

产业兴旺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在临沧市,万亩果林迎来采收,刚采摘的夏威夷果经过脱青皮、清洗、烘干等加工程序后运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城市以及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通过多年的品种选育与技术积累,公司已带动超百万农户通过种植夏威夷果脱贫致富。”云南云澳达坚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贸易经理吕俊逸介绍,公司打造了“夏果妈妈”品牌,推出蜜香、咖啡、芥末等多种口味的创新产品,线上线下年销量超2000万袋。坚果从“卖原料”变为“塑品牌”,附加值大幅提升。

优质原料、精深加工与品牌塑造,让临沧坚果成功走出云南、走向世界,更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2024年,临沧市坚果青皮果产量达30.8万吨、干壳果达12.0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1.6亿元,带动21.64万户74.45万人增收。

这是我省通过培育壮大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我省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1+10+3”重点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盯住抓。全省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三连增”,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7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超过8000户。2024年,云南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额达191.7亿元,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

从赏云花到喝云咖,从饮云茶到品云果,我省正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从“有资源”到“有产品”的转变,逐步打通“高原特色农业换产业”的通道。如今,全省产业发展更加壮大,农民增收更有底气,乡村振兴更有力量。

联农带农 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农户通过销售天麻、就近务工及流转林地获得的收入,占收益总额的70%;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占收益总额的20%;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占收益总额10%——这是昭通市彝良县在发展天麻产业中建立的“721”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让农户与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更紧密。

过去,部分农户土地流转后“只领租金不管长势”,参与度低。如今,农户既是劳动力,又是合伙人,人人都盼着天麻长得好,主动性和责任感明显增强。目前,彝良县438家天麻产业经营主体与5200余户农户合作,每年带动2.1万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3万余元。

这样的探索并非孤例。2019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双绑”产业联结机制,明确“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利益联结框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大荒地村,这一机制在黄瓜产业中落地生根,构建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的共同体。

大荒地村以村办合作社为运营主体,引入龙头企业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大棚,再租给社员种植黄瓜。按照这一模式,企业负责提供种苗、农药化肥、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合作社负责大棚建设与生产管理;农户负责种植。2024年,大荒地村的合作社迎来丰收喜讯——社员最低分红20.11万元,最高分红34.32万元,户均分红27.37万元。当地村民开心地说:“这些钱都是企业扣除嫁接种苗、农药化肥等成本后的净收入,很实在。”

如今,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已成为我省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我省始终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导向,坚持产业发展与利益联结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彝良天麻‘721’”“孟连牛油果‘334’”“弥渡黄瓜‘双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让农民参与企业经营、入股分红,实现了利益共担、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就业优先 家门口增收有保障

进入烤烟采收季,楚雄州永仁县“幸福里”小分队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收、捆编、装烤、分级、打包、装运。“烤烟忙完,还可以采摘蓝莓、草莓等经济林果,一年四季不闲着,一直有收入。”村民梅俊芬说,以前在外省打工,开销大、离家远,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踏实。

这是大部分人来到“幸福里”社区后的生活转变。“幸福里”社区通过建立企业用工需求统计、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务工人员动态信息“三清单”,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创新打造“冬春摘果、夏秋烤烟”的无缝衔接用工模式,让季节性错峰就业成为常态。目前,“幸福里”社区已组建10多支采编装小分队,累计吸纳务工人员7844人,为烟草、光伏、电网、林果等企业提供用工41.49万人次,发放产业工人工资6915万元。

在云南,像这样“就业不出村、增收在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新路径还有很多。昆明市嵩明县以“政校企”协同打造劳务品牌“嵩明好焊”,推行“技能+产业”培训体系,焊工培训超千人次,带动就业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昭通市镇雄县把盘活闲置帮扶资产作为促进就地就业的重要抓手,盘活22.16万平方米资产,引进14家企业带动1.35万人就业创业,通过贴息降租、返乡创业、龙头带动等举措,让“沉睡资产”变身“致富资源”。曲靖市会泽县探索“3443”模式,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26家,吸纳就业1.4万人,通过“招小商、育技能、稳岗位”,让更多群众端稳“家门口的饭碗”。

5年来,我省坚持外出就业和“家门口”就业并重,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106个、零工市场207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4万个,运营就业帮扶车间240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6年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已基本建成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万人,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6.5%,其中脱贫人口在县内务工154万人。

本报记者 王璐瑶

  • 金平:“村T”时装秀 尽显“国际范”

  • 用双脚书写传奇的“长跑女王”

  • 报头

  • 西双版纳生态立州显成效

  • 云南2500余名舞者竞逐全国排舞社区运动会

  • 会泽念湖湿地迎来首批越冬黑颈鹤

  • 龙陵向龙川江放流两万余尾土著鱼

  • 多支省内外运动队抵达丽江集训

  •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音乐舞蹈《西南联大》在清华大学展演

  • 昆明举行2025赏杏观鸥季发布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