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自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李志英如约到了“滇苗助学”受助者小马家。她拿出上次见面时小马反复提过的羽毛球拍和练习册,叮嘱小马稳扎稳打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尽管医院工作忙,但不定期参加“滇苗助学”训练营、走访受助者,早已成了李志英生活的常态。从曾经的受助者到如今的志愿者,淋过雨的她,更明白为别人撑伞的意义。
1994年,李志英出生在红河县宝华镇朝阳村委会树碧村。她从小学习好,初中毕业后考进个旧市第一中学。少年的她一心想要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让打工一辈子供自己读书的父母享享清福,可临高考前,一场变故让她跌到谷底。
那时,李志英的父亲因病去世。体弱的母亲、两个年幼的弟弟都需要照顾,难过的同时,要不要继续读书也成了她面前的难题。“家里再难也要好好读书,这是你爸爸的遗愿。”听着母亲的话,考完高考回到家的李志英默默哭了,下定决心要靠自己撑起家。
为了凑学费上大学,高考后的暑假,李志英白天发传单,晚上做家教,还试着向红河县红十字会提交了救助申请。县红十字会通过“滇苗助学”项目帮她找到了捐赠人,每个月定期给她生活补助。靠着这些帮助,李志英顺利进入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
“除了‘滇苗助学’,当时很多单位和企业都给我捐了钱,是这些爱心帮我圆了大学梦。”李志英说,她把每一笔捐款都认真记下来,之后上学时,常写信、上门拜访,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告诉帮助过她的人,还说会珍惜机会好好学,将来回报社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李志英不光这么说,也这么做。从大一开始,她就勤工俭学,到了大三,已经能靠自己的收入维持学业。算清楚未来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后,她写信给县红十字会,申请把自己的受助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
2014年7月,李志英参加了在红河县举办的第一届“滇苗助学”训练营,正式加入红十字志愿者队伍——从“滇苗助学”的受助者变成了志愿者。那之后,她常去红河、保山、怒江等地的“滇苗助学”训练营,平时也给受助的孩子写信、回访,尽自己所能帮他们。“每次回访,看着孩子们高兴的眼神、开心的笑容,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李志英说。
2021年10月,研究生毕业的李志英进入蒙自市人民医院,在普通外科当住院医师。普通外科的病床使用率常年是全院前三,李志英是大家公认的“工作狂”。她总放不下病人,常利用休息日到医院查房。在同事眼里,李志英总在跟时间赛跑,频繁跑在抢救病人的一线,还总替患者着想,想办法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工作之外,李志英还常参加义诊、城市志愿者服务、募捐、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并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行列。
“我最难的时候,是党和国家、爱心人士帮助了我,我才有今天。所以我必须拼尽全力,才对得起这些帮助,也才能帮更多人。”李志英说,就是这份信念,让她总有用不完的劲,带着热情投入工作和志愿服务,回馈社会。
这些年,李志英的善举得到了社会认可,先后获得“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云南省2022年最美志愿者”“2023年红河好人”等称号。面对荣誉,李志英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会把“滇苗助学”给她的爱继续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爱和希望。
本报记者 黄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