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川区司法局宁海司法所所长龚艳美——

在普法调解中讲述司法为民故事

龚艳美开展普法。 受访者供图

去年深秋,玉溪市江川区司法局宁海司法所里暖意融融。一位群众手捧写有“秉公办事 热情服务”的锦旗,紧紧握住所长龚艳美的手再三道谢:“龚所长,9年了,我们家的心病终于解决了。”

这起让群众烦恼9年的纠纷,是一起遗产继承案。涉案金额119万余元,涉及六类遗产,法定继承人有十几位,其中还有几位已经去世,代位继承关系错综复杂。调解时,龚艳美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把法定继承、代位继承、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方式讲得通俗易懂,再依据家庭伦理厘清继承人范围,最后确定遗产范围和分配方式。从车辆作价到养子权益,她在法律框架内找到情感平衡点,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协议。

“后续跟进比调解本身更重要。”龚艳美全程跟踪财产公证进度,帮忙协调办理相关事宜,直到全部遗产都分配到位。“只要用心用情,再难的纠纷总能找到解决办法。”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日常工作的准则。

自2022年3月投身政法系统以来,龚艳美带领辖区各调委会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321件,涉案金额1736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8.7%,其中61件疑难案件都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48岁的杨某因危险驾驶罪成为社区矫正对象,起初对司法所的监管很抵触,整天“以酒为友”,对未来丧失信心。龚艳美了解到,杨某有酒瘾,女儿还在上大学,得帮他找到生活的奔头。她为杨某定制了“普法教育+情感关爱+心理疏导”的个性化矫正方案,将他列为严管对象,增加实地走访频次。杨某表现好时,她及时肯定;表现不好时,她严厉批评,但从没有放弃。

“一开始我不服判决,是龚所长让我明白,犯错不可怕,不改才可怕。”现在的杨某提起龚艳美满是感激。这不是个例,在龚艳美“矫行”与“正心”相结合的教育帮扶模式下,辖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55人次参与爱心捐赠3万余元,15人无偿献血5500毫升,23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普法志愿宣传、星云湖保护等公益活动,不少人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以前村民吵架就靠拳头,现在知道找调解员、查民法典了。”宁海街道大营社区调解员张国云的话,道出了龚艳美普法工作的成效。龚艳美清楚,普法的关键是建强“身边的普法队伍”。3年来,宁海街道累计培训基层调解员上千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66名。

她还把普法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监管帮教时,顺带讲解法律后果;调解纠纷时,同步剖析法条内涵;解答咨询时,延伸普及维权途径。星云湖畔的集市上、中小学校的课堂里、田间地头的树荫下,经常能看到她带着团队“摆摊普法”的身影。“去年‘法治进乡村’活动后,有位大爷特地来所里咨询遗嘱怎么立,这就是最实在的进步。”龚艳美说。

3年间,龚艳美带领团队开展法治宣讲70余场,惠及基层群众9万余人。她用“普法+调解”的方式,让纠纷调解变成鲜活的普法课,辖区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提升。

今年6月,这位多次获评“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的基层司法所长,又获得江川区委荣记三等功的表彰。“法律是严肃的,法条是冰冷的,但司法工作者是有温度的。”龚艳美常说。从化解积怨到帮社区矫正对象重塑人生,从普法宣传到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她始终用真心、赤诚、真情、热情,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丹

  • 在公益服务里传递善举回馈故事

  • 在朝夕照料间叙写跨血缘亲情故事

  • 在普法调解中讲述司法为民故事

  • 报头

  • 三束微光平凡中温暖人间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