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尼日尔河,巴马科扬博·沃洛根大学的中国红灯笼与非洲腰果树交相辉映。在这里,西南林业大学参与建设的马里孔子学院正以“中文+林业技术”的西林特色办学模式,书写着中非教育合作的新范式。从2009年西非首个孔子课堂成立,到如今培养近万名复合型人才,这条跨越撒哈拉的语言文化之路,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学院建设
播下教育合作种子
2023年6月,马里首都巴马科晴空万里。在中国商务部援建的现代化教学楼前,中马两国国旗迎风招展。西南林业大学与巴马科人文大学(2024年12月更名为巴马科扬博・沃洛根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挂牌,标志着中马教育合作进入新阶段。
时光回溯到2009年,经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西南林业大学在马里阿斯基亚中学设立马里全国唯一的孔子课堂。“选择马里作为西非支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马里不仅是西非文化中心,更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西南林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孔子学院办学场地达5000余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同时设有图书室、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厅等,为教学和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成为西非地区最现代化的中文教育中心。
人才培养
培育文化交流使者
“我们开发了《武术汉语》《中国地理》《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历史》4部本土教材。”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祖勤介绍,学院依托西南林业大学学科专业优势,将语言教学与林业专业技术相结合,开创了“中文+林业职业技能”“中文+武术”等特色办学模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在实践中培养了既懂中文又掌握林业技术的本土化复合应用型人才。
目前,孔子学院共有教师12名,在9个教学点开展教学工作,在校生348人。课程包括普通高中第二外语选修课、中等职业学校学分课、社区培训班3类,为不同需求的学员提供了学习中文的机会。16年来,累计培养中文学员8000余人。
文化交融
架设民心相通桥梁
在孔子学院举办的书法比赛上,马里大学生莫兰正专注地临摹着“福”字。“通过学习书法,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他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孔子学院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让马里民众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中马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语言为体,文化为魂。孔子学院构建的立体化文化体验体系,涵盖当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初、中、高多个级别。不仅有针对在校生群体的学分和专业课程,还有面向社区居民的兴趣班,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学员。
特色文化活动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盛事。孔子学院常年举办书法、武术、剪纸、节日庆祝等各类活动。其中,与中国驻马里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中马联合春晚已成为当地的知名文化品牌。此外,“国际中文日”“孔子学院日”等活动也定期开展,为马里民众打开了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连续举办五届马里大学生中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极大激发了当地青年学习中文的热情。
创新传播方式让文化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孔子学院组织编排的文化节目连续三年登上全球孔院“云春晚”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马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以及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实力。
公派教师李利吉表示,文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马里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中马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让两国人民在文化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同。
公共外交
深化多元合作领域
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孔子学院积极参与当地公共外交活动,成为中马友好关系的推动者,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孔子学院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马里政府对中马文化交流高度重视,为中马教育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当地社区合作,开设社区中文课程,定期为社区居民讲解中国文化,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距离,树立了中国良好形象。正如一位社区居民所说:“学习中文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善良让我印象深刻。”
校企合作创造了双赢局面。孔子学院与当地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优秀中文人才,也为中国企业走进马里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中马经贸合作。学院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活动,让汉语专业学生有机会进入中资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从政府高层到普通民众,从课堂教学到互帮互助,孔子学院就像一条纽带,将中马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特色办学
打造教育合作标杆
孔子学院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成为中非教育合作的典范。在办学成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其中文本科专业成功纳入马里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并获得毕业生资质认证,学员在“汉语桥”等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更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就业率和留学深造率持续保持高位,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成效。同时,学院不断深化办学内涵建设,在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持续创新,推动中非人文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孔子学院部分优秀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到西南林业大学留学深造,为未来打开另一种可能。
基于前期的良好合作基础,学校申报的《实施好马里非洲黑檀木种植、加工等合作项目》《运营好马里“中文+热带林业职业教育”项目》纳入“中国—马里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和事项清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林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中马教育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两国人文交流走深走实。持续推进中文教育提质增效,以孔子学院为依托,结合云南省与锡卡索大区友好省区、昆明市与巴马科市友好城市建设等需要,积极打造涵盖教育、文化、经济、科技、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为云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此外,孔子学院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中文+绿色能源”“中文+生态旅游”等新领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孔子学院从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升级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回。从语言教学到文化传播,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合作,孔子学院用十六年光阴书写了中马友好的动人故事。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座跨越万里的文化桥梁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报记者 沈艳 通讯员 柏顺文 胡勇
西南林业大学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