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 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绿色家园

曲靖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效益

加速发展的富源产业园区绿意盎然。 本报通讯员 吴振坤 摄

工厂车间内,废气超低排放治理设备有序运转;产业园区里,光伏板与厂房屋顶融为一体,输送着绿色电能;田间乡野上,可循环中转袋和绿色包装已成为物流新常态……这些场景,构成了曲靖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首批、云南省唯一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曲靖市构建顶层设计引领、重点领域突破、政策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包含32项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征集推广典型案例等方式,系统推进试点工作,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聚焦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四大高载能行业,曲靖市通过技术升级、结构优化、清洁生产审核,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强化节能目标管理,实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推动产业循环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绿色铝精深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曲靖市共有20余户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5家绿色工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在工业领域,曲靖市通过产业结构调绿、绿色制造扩面、资源利用循环、能源结构换新、节能监察提效等举措,工业减污降碳成效显著。2021至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4.9%。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2025年1至8月,曲靖新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84.08%。

曲靖市深化能源变革,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发展格局,着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的清洁能源体系,打造“绿电+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优势。2024年新能源新增并网208万千瓦,建成装机容量760.6万千瓦。推进传统能源绿色化改造,建设智慧电网,终端用能清洁替代同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在环境治理方面,曲靖市创新路径,开启大气、水、土壤、固废等多维度的减污降碳协同体系。对大气环境实施精准治理,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39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7.4%。土壤与固废协同管控稳步推进,创新采用数字化监管手段,构建监测、预警、处置闭环,实现环境质量与碳排放同步优化。

在政策保障方面,曲靖市构建“财政+金融+科技”支撑体系。2024年争取生态环境领域项目33个,探索在绿色金融政策中纳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开展经开区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资金、技术、机制障碍,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驱动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隋鑫

  • 以绿为底 向美而行

  • 曲靖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效益

  • 点绿成金 生态富民

  • 报头

  • 治理巧施策 乡村焕新颜

  • 山有人管 林有人护

  • “家乡的野生动物朋友”进校园活动在昆启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