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收官“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下一篇

新平创新发展模式,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山”有诺 哀牢不负

采摘柑橘。 本报通讯员 钟应生 摄

鸟类环志。 本报通讯员 钟应生 摄

管护员巡山。 本报通讯员 李伟 摄

哀牢山云海。 本报通讯员 刀雪峰 摄

本报记者 杨茜 王剑钊

近年来,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以生态保护为基,以绿色发展为径,围绕哀牢山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创新‘大生态+大农业+大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保护—建设—转化’的完整生态闭环,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平县委书记雷双菠说。

新平实践为云南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借鉴模式。

生态筑基

从“护林人”到“科技哨兵”的守护之路

李伟是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护局的一名管护员,从2008年到现在,他在哀牢山上守护了17年,是最早一批参与西黑冠长臂猿监测的管护员。

地处哀牢山中北段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片区,是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凭着多年来追踪西黑冠长臂猿的经验,李伟仅凭叫声,就能分辨不同的猿群。他听到过猿群晨鸣里的“热聊”,见过西黑冠长臂猿宝宝的初亮相,在追踪猿群时摔下陡坡导致手指骨折……

李伟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们在监测的时候发现,之前没有发现西黑冠长臂猿的地方,现在巡护途中都能听到鸣叫,近距离也见到过它们的身影。”李伟说,看着猿群数量越来越多,心里就是开心的。

哀牢山是我国罕见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它不仅是西黑冠长臂猿最重要的栖息地,还是国际重要候鸟迁徙通道,更是滇中地区的“水塔”和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近年来,新平县构建起“法治+科技”的双重保障体系:颁布实施《玉溪市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创新推行“保护小区+社区共管”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10处珍稀物种保护小区。

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内,科技赋能让生态保护如虎添翼。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运用遥感监测、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护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保护区全域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西黑冠长臂猿监测站、野生动物救护站和鸟类环志站的建立,更让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这些努力正在收获丰硕成果:保护区内有绿孔雀约350只,比2017年增加了近4倍;西黑冠长臂猿178群700余只,占中国(云南)总数的50%以上,群体数量较2010年调查增加了54群,增幅达43.55%;天然森林覆盖率从2018年的83.90%提高到85.42%。

数字背后,是一代代护林人的努力和现代科技运用的成果。科技创新在哀牢山的生态保护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平县干热河谷地区,褚橙庄园的万亩柑橘林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绿色画卷。然而在20年前,这里大多是山高坡陡、常年缺水干旱的荒山坡。

“健康的土壤才能生产出健康的柑橘。”云南褚氏农业技术中心负责人张跃强捧起一把泥土说。通过墒情检测系统和微喷系统,庄园实现了对灌溉、施肥和农药使用的精准控制。庄园正在实施的“树下绿肥”工程,将废菌包、甘蔗渣、烟灰渣、咖啡渣等农业废弃物加工制作成肥料,探索出一条“零碳农业”的新路径。“现在,我们不仅能实现零碳农业,甚至能挣取‘碳汇指标’。”他自豪地说。

新平县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生态修复产业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种植养殖循环化、科技创新数字化、市场营销品牌化、利益联结一体化、价值实现多样化”的“七化”模式,带动“新平橙”现代农业发展。

20多年来,新平县的水土保持率从2004年的63.1%提升至2025年的83.87%,柑橘种植面积20.19万亩,产量40.59万吨,产值17.05亿元,种植面积和产值全省第一,涉及的1.1万余户农户户均收入达14万元。

在戛洒镇、水塘镇等地,柑橘逐渐取代了核桃、甘蔗等作物,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文旅融合

从“深闺美景”到“旅游胜地”的价值跃升

清晨的石门峡,溪流潺潺,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米2万个。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沿着2.6公里的游道漫步,不时停下拍照。“这里的空气太清新了,仿佛置身仙境。”她说。

石门峡是哀牢山众多景点中的一个。落差超百米的南恩瀑布如白练垂天,雷鸣般的水声数里可闻;蜿蜒于参天古木之中的茶马古道上,马蹄印痕和古老炼铁炉仍依稀可辨;金山原始森林更是现实版“绿野仙踪”,常年云雾缭绕,古树藤蔓交织成绿色穹顶。

新平县充分利用坝区民族文化浓郁、半山林果经济繁荣和山顶自然风光秀美的立体空间布局,一体化整合山上山下旅游资源,开发“山下感受花腰傣民族风情、山腰体验农耕采摘乐趣、山顶领略雄奇秀美自然风光”的立体特色旅游环线。

随着一批批游客到来,哀牢山旅游景区景点附近的经营户日益增多,目前共有餐饮住宿经营户44家,土特产、百货店81家。

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的新平县戛洒镇耀南村是哀牢山发展旅游的核心区。2010年,耀南村村民普承银改造了自家房屋,开起了农家乐。“那时共有4间房间,每间房每日的房价约50元。”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普承银拿出多年积蓄,耗资1000万元将自家的农家乐升级成了特色民宿。

“现在总共有27间房,根据房型、位置不同,房费从298元到616元不等,以后还会增加套间和亲子房。”普承银对哀牢山文旅潜力充满了信心,“春节试营业至今,平均入住率70%。”今年7月暑假期间,入住率达90%。

“从前游客多来自本省,近年来省外乃至远方客人的身影明显增多。”耀南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安祥告诉记者。过去村民多以种植玉米、核桃或外出务工为生,如今随着哀牢山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人气持续攀升。

2024年,新平县共接待游客671.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97亿元,文化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2025年1至9月新平县接待游客524.01万人次,同比增长8.93%,实现旅游花费47.13亿元,同比增长9.03%;哀牢山片区接待游客103.7万人次,同比增长8.92%旅游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9.1%。

在哀牢山,还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旅游向导。向导王筠自称“哀牢山旅游杂货铺主理人”,她经营着客栈、旅行社和露营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体验服务。

近年来,随着网络曝光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哀牢山。“徒步、露营、住酒店,我会针对游客提出的个性化体验需求安排相关的旅游产品。”王筠介绍,“同频共振”热爱户外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会在徒步的同时捡拾并把垃圾打包带出哀牢山,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王筠说。

作为哀牢山野外救援队员,王筠多次参加野外救援活动。“哀牢山神秘又危险,很多人在靠近它时,会忽视它的原始又危险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站出来,既保护山的安全,也保护人的安全。”她说。

共建共享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角色蜕变

耀南村村民张明富的家门口一侧,成排的火腿、腊肉泛着诱人的油光,另一侧则整齐陈列着本地茶园采摘的生态茶叶。“去年土特产销售给我带来20多万元收入。”张明富笑着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我们村,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像张明富这样借旅游东风、在家门口销售土特产的村民,在耀南村不是少数。

沿着通往大平掌战斗遗址的“红色街子”一路前行,道路两旁摆满了村民自发设立的土特产摊位。火腿、腊肉、蜂蜜、茶叶、木耳、竹笋等土特产琳琅满目。近年来,村里对这些摊位进行了统一规划与改造,既美化了环境,也提升了游客的购物体验。

通过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等机制,新平县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深度绑定,推动群众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共治转变。在哀牢山保护区周边推广生态护林员制度,聘请当地村民参与森林巡护,村民管护成效与补偿资金挂钩。截至目前,全县共聘请生态护林员超过500名,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参与生态保护。2021年至2024年,共计兑付哀牢山国家公益林保护补偿资金8125.64万元,涉及农户34277户122613人。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站在金山丫口,俯瞰翻滚如海的云雾,新平县的绿色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面对未来,新平县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定位,以功能提升为主抓手,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开展景区提升和村庄建设行动。

首先是重规划,绘好规划图。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深度融合,科学编制《哀牢山整体旅游发展规划》《“哀牢山上”乡村旅游综合体规划》等,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措施。

其次是强基础,绘好施工图。实施哀牢山旅游交通干道畅通和重点旅游区道路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哀牢山防火通道建设项目,开通中老铁路化念站至哀牢山旅游专线,形成外通内畅旅游交通体系。

最后是优服务,绘好连心图。在交通要道、景区观景台设立游客服务站,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餐饮推荐、民宿休憩等一站式服务。旅游黄金期组织群众开展志愿服务,疏导交通、引导游客,以细致周到的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从西黑冠长臂猿的鸣叫到柑橘林的丰收,从民宿的灯火到游客的笑脸,哀牢山见证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为全球生态敏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中国样本。

傍晚时分,耀南村的灯火次第亮起。普承银忙着为客人准备晚餐,窗外云海翻涌,美不胜收。“我相信,守住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我们最美的财富。”普承银的话语平和而坚定。而在她身后,哀牢山静静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绿色奇迹。

  • “两山”有诺 哀牢不负

  • 依托生态优势 点旺创新创业

  • 多彩民族文化 赋能康养旅居

  • 报脚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