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果断转移避险 临灾不惧主动防御

——全省防汛救灾工作述评之四

65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今年汛期,“1262”机制中果断转移避险手段,再次成为我省主动应对汛期洪涝灾害威胁、开展临灾防御的最有效举措。

全省防汛救灾工作会总结我省8条防汛救灾硬核经验,果断转移避险,这是防汛救灾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坚决的态度、迅速的行动转移群众,做到应转尽转、不漏一人。明确什么情况下转、谁来决策、转到哪里、怎么转移,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

转移避险以“空间换安全、主动防被动”,是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地的关键行动。其核心作用是在洪水等险情发生前或初期,将受威胁区域群众和重要财产转移至安全地带,从根本上避免人员伤亡,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2022年,“1262”机制建立实施,我省各地即组织紧急转移避险1.94万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8起。今年汛期,我省提前转移群众18.36万人次,成功防范避让山洪、地质灾害114起。机制实施4年来,转移避险成为将因灾伤亡人数从之前的3位数减少到个位数,甚至实现零伤亡的关键举措。

从风险防控逻辑看,转移避险打破了灾害发生后再救援的被动模式——依托“1262”机制中的精细化预报,通过提前研判雨情水情,在险情发生前,将群众转移至安全区域,从源头上切断灾害威胁—人员伤亡的因果链,是抵御不可控自然风险的“主动防火墙”。

从救灾全局看,转移避险为后续抢险救灾创造条件,避免救援力量陷入既要救人又要抢险的被动局面,让防汛工作更有序高效。有效的转移避险能极大减轻后续救援压力:既避免了救援力量在洪水中涉险救人的高风险,也为抢险工作腾出时间与资源,防止救灾工作陷入救人与抢险两难的混乱。

更重要的是,转移避险能稳定社会预期:当群众在灾害来临前感受到“被提前保护”,能有效消除恐慌情绪,为灾后秩序恢复与重建奠定心理基础,是防汛救灾中兼具安全保障与社会稳定双重价值的关键环节。

我省“1262”机制运行中,转移避险还显现出果断的突出特点。

这种“果断”,来自从省委书记到村支书五级“一把手”的坚决态度与担当精神。“1262”机制刚建立时,部分群众对转移避险不理解,一些基层干部也有顾虑,担心若未发生灾害,转移工作会被质疑白做。对此,省委态度鲜明:必须以坚决态度、迅速行动转移群众,做到应转尽转、不漏一人。该转移时,就要坚决转、及时转,“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同时,我省还将2小时预报、高级别预警和突发险情时的转移避险决策权交给村组和网格员,突出一个“快”字,实行扁平化管理,不犹豫、不层层请示、不层层指挥。

灾情瞬息万变,唯快可破。

今年9月30日7时许,广南县杨柳井乡骂然村玉皇寨村民小组群测群防员在防汛巡查时,发现泥石流迹象,立刻组织并帮助群众在30分钟内完成转移。12时许,泥石流发生,房屋被冲毁倒塌。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10月1日9时,富宁县田蓬镇龙修村龙修村民小组滑坡监测点接连触发蓝色预警。镇村干部引导受威胁的34户152名群众分批次沿预设安全路线转移。15时滑坡体发生大面积滑动,受威胁的34户152人全部提前撤离危险区域,未造成人员伤亡。

“果断”还来自我省4年来对转移避险措施的不断细化完善——已形成一套权责清晰、路径明确、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厘清了“什么情况下转?谁来决策?转到哪里?怎么转移?”4个关键问题。层层干部有担当,群众明白主动配合,胸有成竹自然临灾不乱。

今年5月30日21时51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迪麻洛村从尼小组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熊玉梅发现迪麻洛河河水暴涨、漫出河堤。捧当乡党委、政府接报后,马上组织全乡各站(所)干部职工、民辅警、村组干部入户组织迪麻洛河沿线48户201人转移。31日晚又劝已返回原住地的16户38人转移。6月1日3时40分,迪麻洛河发生河水倒灌,从尼小组被淹。由于及时发现上报风险隐患并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无人员伤亡。

从这些成功避险案例中,我们还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实力不断增强,安置设施、救灾物资等为“能转移、快转移”提供了硬实力;监测预警升级、组织调度高效为实现“早预警、准转移”提供了软实力。实力增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七彩云南方不惧一时之灾。

本报记者 朱丹

  • 全国137支院校队伍齐聚红河开展数智农业技术比拼

  • 果断转移避险 临灾不惧主动防御

  • 雪线警魂的忠诚担当

  • 报头

  • 李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第二及第三阶段会议

  • 高端要讯

  • 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优化服务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 保山:法入乡野百村行 解纷良方送到家

  • 应转尽转 不漏一人

  • 筑好幸福巢 托起优居梦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