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收官“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贡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执生态之笔,绘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青山秀水边的独龙族村寨。 本报记者 李寿华 摄

护林员开展防灭火宣传工作。 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李寿华

初冬,行走贡山大地,怒江碧波荡漾,天空白云悠悠,独龙江峡谷绿意盎然。高山村寨树林茂密,山地沟箐草果透碧,农家乐、客栈游客熙攘,呈现出一幅生态好、产业兴、百姓乐的秀美画卷。

守护

山山有人守

箐箐有人护

山径树影间,李玉花和同伴们涉河流、钻山沟,巡山护林。2016年,李玉花被选聘为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9年来,她用双脚丈量青山,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中药材。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有上千个像李玉花那样跋涉山水间的护林员,如流动的哨兵,用脚步和汗水,默默守护着广袤森林和近百公里国境线。

“现在,毁林开荒、非法捕猎现象没有了。林木一年比一年茂密,江水、河水越来越清澈,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有时熊、猴子还跑到村寨里呢。”李玉花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贡山县干部群众把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美丽中国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复垦复绿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行“生态护林员+”林长制、河长制、路长制、片长制模式,构建“山山有人守、箐箐有人护、江河有人管”的生态保护格局,284062.99公顷森林、73条河流得到有效管护,闯出了一条具有贡山特点、富于时代特征、符合贡山实际的生态发展之路。

在茨开镇一家加油站,怒江州生态环境局贡山分局执法人员正在开展油气回收检测工作。去年以来,贡山县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今年1月至10月,贡山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怒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6.92%,村庄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6.83%。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绿色成为贡山最亮眼的底色。森林覆盖率达64.83%,莽莽山野中,99种高等植物和145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享绿色净土。

“贡山是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有着未经尘世雕琢的自然之美。”旅居丙中洛的云南省人文摄影师骆忠华说。

植绿

共绘青山画卷

厚植生态底色

艳阳下,独龙江乡马库村河边,村党总支书记马成华和村民们挖坑种树。今年5月的暴雨灾后重建中,村里在修复农田、房屋的同时,补植补种。这场罕见的暴雨灾害,让乡亲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好,我们的草果产业、旅游产业才能长久发展,乡亲们增收致富才有保障。”马成华说,灾害过后,乡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边修复道路、产业路,整理草果地,一边在路边、江边、河边、村边种树增绿,修复被洪水损毁的美丽庭院。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贡山县千余名干部群众在捧当乡、丙中洛镇等沿江坡地、面山地带挥锹铲土,栽下了一棵棵红豆杉、冬樱花、四季茶花、金叶女贞等植物,为绿美贡山再添新绿。

开展大峡谷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每年3、4、5、6月开展全民植树,5·20义务植树暨高黎贡山绿树认养活动和“怒江花谷”建设覆盖全境。近年来,贡山县持续推进以蜜源花卉种植、安置点人居环境绿化为重点的绿美贡山建设,种植杜鹃、樱花、山茶花等特色树种129.2万株,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0.8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万亩。种一棵树,增一片绿,已成为贡山县各族群众的共识,生态建设与绿色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城乡各地绿意盎然。

“贡山的天蓝蓝,贡山的水绿绿。”这首《贡山情歌》唱响怒江大峡谷的背后,是贡山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绿色升级”。

“以前群众想的是多种苞谷、洋芋,现在想的是多种草果多栽树,让村寨绿起来,让庭院美起来,让日子好起来。”马成华说。

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贡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硕果累累。2024年年平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4295个,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独龙江乡获得全国“森林文化小镇”称号,独龙江入选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秋那桶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迪政当、闪当等9个行政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

转化

推进绿色产业

结出发展硕果

岁末寒冬,一批游客入住丙中洛镇扎那桶自然村村民杨正祥家的客栈。扎那桶一江绕村、树林茂盛、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是游客们休闲避暑的最佳地。

从最初的2间木楞房到今天的4幢平房,杨正祥依靠乡村旅游业和林下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村35户人家有8家农家乐。”杨正祥说,生态好,产业兴,怒族和藏族人民靠山吃山,过上了幸福生活。

生态是贡山文旅发展的“活水源头”。贡山县把自然风貌、乡村野趣与民族文化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业”项目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稻田养鱼、水果等产业,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又到一年草果采摘季。普拉底乡其达村山野一片忙碌,无人机、溜索将一袋袋草果从深山运送到公路边,红彤彤的草果艳红了丰收的山林。“今年价格好,草果产值可达400多万元。”其达村党总支书记余钰苇说,县、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栽水冬树、种草果,十多年奋斗,村里环境一天比一天美,群众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捧当乡一处暴雨冲毁的地块里,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和县直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研究生产路、绿色产业、乡村旅游灾后重建方案。

“在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下,多部门合力攻坚,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绿色产业工作抓在手上、管在日常,打通启动转化通道的开关,将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怒江州生态环境局贡山分局局长姬学新说。

生态好,百业活,一域兴。这几年,贡山县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的有效路径,加快完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推进草果、草莓、山药等种植业,厚植绿色产业底蕴,扩展生态红利。

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是贡山县的长远目标。目前,贡山县中华蜂养殖达3.01万箱,种植草果34.74万亩,发展木本油料66.7万亩,打造出独龙江乡、茶腊、秋那桶、雾里等民族村寨和旅游特色村(镇),生态产业“产金出银”,好风景变大“钱”景,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各族群众的幸福日子如七彩独龙毯般铺陈开来、延伸向前。

  • 独龙峡谷披绿装 各族群众享安康

  • 守护碧水蓝天

  • 执生态之笔,绘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 报脚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