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高照,站在楼顶阳台晾晒玉米的王兴荣,远远便能看到进出村寨的车辆和行人。当他看到一辆小汽车沿着进村的水泥硬化路径直开到自己家门口时,笑呵呵地下楼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大伙进家里坐坐。 “居住在楼房,出行坐汽车,山里的日子大变样咧。”王兴荣家是一栋两层半的小洋房,厨卫设施、太阳能等一应俱全,外墙抹了靓丽的涂料,配上宽敞的农家小院,处处透着生活的惬意。 年过半百的王兴荣一辈子在澜沧江边的大山里讨生活,他所在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乡秀山村欧家村民小组坐落在半山坡上,过去村里全是土基房,进村的道路崎岖不平,村里没有像样的增收产业,在村里一直是贫困户的他一直有走出大山的念头。5年前,他家的全部水田和部分山林因为水电站建设而被库区江水淹没,他决心带着家人外出打工。 “真没想到政府对库区群众的帮扶政策这么好。”让王兴荣没有想到的是,5年来,政府加大对库区周边村组帮扶力度,基础设施、产业培育迎来新发展。去年,他家的房屋被列为D级危房改造项目,在政府扶贫项目和移民资金补助帮扶下,不仅配套了扶持资金,还协调了贴息贷款,加上他自己打工的积蓄,曾经的土坯瓦房变成了安居房。 在王兴荣的家门口有一块“精准扶贫明白板”,“缺技术”是他家的主要致贫原因。镇沅县移民开发局作为村里的挂钩帮扶部门,为其量身订制了技能培训脱贫规划。他家种植有30亩橡胶,已经陆续开割出产胶水。儿子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通过参加移民部门组织的建筑工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成了技术工,收入是过去的一倍还多。 “过去总觉得在库区日子没盼头,现在出去的路通了,又住上了新房,掌握了技能,心里不再空落落的了。”王兴荣如今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本报记者 沈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