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牛两头收入2.1万元,卖猪18头收入1.7万元,卖鸡收入1万余元,烤烟收入近4万元,核桃收入1万余元——刚刚过去的2018年,顺濞镇顺濞村九组村民韩俊明收获满满。 走进韩俊明家,四栋青瓦白墙的民房格外显眼。韩俊明在院中忙着给鸡喂食,伴着几声吆喝,正在“闲庭信步”的鸡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觅食。看着黑压压的鸡群,他乐呵呵地笑了起来:“这300多只鸡都是生态土鸡,今年卖过几茬共收入1万多元,仅这项收入我家4口人就差不多脱贫了!” 其实,早在4年前韩俊明家就尝试养鸡,但由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和缺乏资金,一直无法实现规模化养殖。“大山里养的鸡品质相当好,但是路不通,鸡养出来也卖不出去,大多数只能自家宰吃。”由于收入较少,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全组21户,其中有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我们进村入户了解,他们都有发展的愿望,只要精心帮扶,他们就会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贫。”包组干部、大学生村官杨扬介绍,村内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养殖产业,在具体帮扶过程中,2017年,路修到了韩俊明家门口。有了通达的道路,加之在2016年、2017年先后享受到1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韩俊明家走上了“跨越”之路。 在帮扶干部引领下,韩俊明大胆养殖起土鸡、肉牛、猪,并栽种烤烟等。在他和妻子的艰苦奋斗下,家里的日子一天天殷实起来,钱包逐渐鼓起来。 “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 娃娃读书有补助,看病有医保,还有那么多的挂钩干部帮忙发展产业,我们自己也要努力争气。”韩俊明坚信,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杨桂清 李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