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生 在彝族社会中,谚语被称为“生活中的盐,诗歌中的花”。彝文记录的谚语非常丰富,因为这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民族,彝族的古代社会堪称“诗经时代”,他们的经典著作基本上是诗歌体,保存于毕摩经中的绝大多数典籍都是诗歌体,著名的如创世史诗《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英雄史诗《勒俄特意》,叙事诗《阿嫫尼惹》(妈妈的女儿)《阿诗玛》等。在北部方言区,彝族民间至今保存一种独特的诗歌体“克哲”,也就是格言,接近谚语。非但毕摩(彝族知识分子)能流畅使用克哲,就是普通百姓也有不少克哲高手,聚会场所往往是克哲高手们较量的机会,形式有点像现在的脱口秀。高手们出口成章,幽默诙谐,内容机智而富有哲理,既给人们带来欢乐,又有极强的教化作用。 谚语其实就是彝族民间诗歌的一个分支,它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经千锤百炼发展成为体系,语言通俗精炼,音韵和谐,内容生动、含蓄,多采用比兴手法,情趣盎然,是彝族民间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谚语依内容分有风土类、农牧类、训诫类、讽喻类四种,简洁押韵,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是彝族语言的精华,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是人类智慧的启蒙者,彝族先民受惠自然、感恩自然,当然也总结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蓝天是父,大地是母”,于是看到这样的物象:“山上起春风,有耳听得见,有眼看不见;平坝起雾露,有眼看得见,有手抓不着。”表面上看似乎在说物候,其实它告诉我们的是:世间事物,亲眼所见未必就是真实存在,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未必就不是真相;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智者才能抓住它。自然教会他们辨别是非,他们说:“白天黑夜,日月来分明;人生一世,年月来决定。”“天上的星星这样多,最亮的只有一颗;地上的青草这样多,最高的只有一棵。”大自然教会他们很多知识:“不知东西看日月,不知南北看星星。”“长在山顶上的松树最青翠,出自竹根下的泉水最清凉。”大自然的美好,启迪了他们生动的起兴手法:“山上有云要下雨,院坝有花引蜂来。”“山美配树林,树美配山岩,好男配美女。”他们的憧憬令人遐想:“愿白云变成羊毛,愿彩霞变成衣裙。”“愿群山变成亲人,愿峻岭变成朋友。”他们细微地观察世界,总结出珍贵的生产生活经验:“蚂蚁子上树,大雨要落路。”“鹰过天要晴,雁过雨渐稀。”“人吃粮食,地吃肥料。”他们的审美质朴清新,带着泥土的芬芳:“漂亮的姑娘在一起,谁都不漂亮;勇敢的伙子在一起,个个都勇敢。” 过去,彝族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口耳相授,因为掌握文字的只是少数毕摩,这种传授方式被称为“母鸡在前扒,小鸡在后学”,从而形成“老年人的知识,年轻人的力气”社会教育风貌。年长者告诉孩子:“要想耪好一块荞地,就得浇出十倍汗水。”“学知识要读书,种田人要养猪。”这种看似普通平凡的语言,包含深厚的生活哲理。他们这样总结俭朴的重要性:“不积不存受穷,有积有存会富。”“父母给的能用尽,自己挣的用不完。”勤俭和自立,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向往公平正义的社会,推崇善良美德,倡导互助精神,建立了独特的道德体系。他们总结出了近亲结婚的危害,教育子孙“三辈人开亲,生出娃娃似猴狲”;他们扶贫济弱,要求年轻人“来客要招待,乞讨要施舍”;他们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强迫别人是可耻的:“买卖不能强迫,结婚不能包办。”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长辈们就说:“羊和狼不能在一起,鸡和鹰不能交朋友。”他们相信集体的力量战无不胜:“三股绳子超过一股绳子,十个愚人超过一个知者。”他们知道分享的快乐:“众吃有味,独吃不香。”知识往往就是见识,见识便是财富:“岩鹰飞得远,吃食比众多;青年走得远,见识比人广。”人生存高远之志,岂是白发可鉴:“有志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德育融进彝族社会的方方面面。慎言谨行,一诺千金,人生切记:“饭可以随意吃,话不可乱讲。”“不识渡口莫下水,不明真相莫插嘴。”“有礼貌的人,金子也能得到;没礼貌的人,亲友也会失去。”“说话不算话,被人看不起。”亲情是一种责任:“子欠父情,养老送终;父欠子情,娶媳立业。”团结就是力量:“内部不团结,外人好欺凌。”“松树砍倒会腐朽,家族吵架会分裂。”“别人舂碓不帮忙,自己舂碓无人帮。”“虾子脚手多,穷人亲戚多。”家和万事兴:“妻贤夫心宽,子孝父心安。” 家里有人做了官,长辈们这样教育他们:“当官的耳朵莫软,当娘的嘴巴莫馋。”告诫他们“官莫欺穷困,强莫霸弱民”,要求他们了解民间疾苦,勤政敬业:“官儿不出门,是非认不得;臣儿不出门,民事办不成。”劝告他们谨慎用权,廉洁自律,切勿自私贪婪:“为人莫图不义之财,为官莫使不当之权。”“当官只玩乐,说话无人从。”“砌墙少不了碎石,当官离不开百姓。”这些理政智慧,明白晓畅,接地气有人间烟火味,很容易被群众接受。这种说理模式,值得今人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