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鹏 高校扶贫如何扶?面对文中提到的这个问题,云南民族大学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主要担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职责任务,人才优势和智库作用显而易见。不光是云南民大,对于其他高校而言也一样,如期保质保量完成脱贫任务,就要根据扶贫挂钩点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校扶贫与其他行业扶贫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不一样的,“学术殿堂”“象牙塔”的光环赋予了人们更多在扶志扶智方面的期待。事实也的确如此,云南民大很好地将自身的智力优势发挥到扶贫工作中,成立了扶贫开发大数据中心,并把挂钩扶贫村的相关数据载入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统筹撰写的两个调研报告还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而言,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坚定脱贫路径的信心。很多群众都相信,高校给出的脱贫建议和对策是经过无数专家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是科学的、可靠的,只要按图索骥,就一定能够实现脱贫。 高校带给贫困地区的扶志扶智作用是巨大的,但从长期、稳定、高质量脱贫的目标来说,类似的举措还应该更细化和具体化。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以前贫困地区考出了一个大学生,那绝对是当地一件轰动的大事,往往被称为“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今天,虽然这种情形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农村不少地方,考上大学、找到工作仍被认为是最好的出路,而事实也证明正是如此。高校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要树立榜样、营造氛围,纠正更多人心中的“读书无用论”,让农村青年群众在普遍获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上进,培养更多的“金凤凰”,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打造一支“走出去、回得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校扶贫就要降低要求甚至是忽略其他方面,产业始终是脱贫的核心,围绕产业所做的配套工作一样都不能少。事实上,发挥智力优势扶志扶智的根本目的之一也在于产业发展。路子选得对,群众有干劲,产业的繁荣发展就有了很大的把握,这两个方面都是高校参与扶贫开发的优势。 综上,我们可以说高校扶贫的着力点在人才、落脚点在产业。只要理顺这两者的关系,打通两者的沟通渠道,以人才抓产业发展,以产业促人才成长,势必能够推动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