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空间广阔 《人民日报》:前段时间,一张“1斤香椿价格等于1只进口龙虾”的换算表引发众多关注。在近2000公里外的北京乍暖还寒、冬意未消时,来自川、滇等地的时令香椿早已登上北京人的餐桌。曾因竹子而闻名的四川大竹县,靠着季节差种植香椿,赢得了“香椿第一县”的美誉。这则案例表明我国经济有着广阔空间。一则,消费升级创造新消费需求,由此拉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助力乡村田野生长出致富希望;二则,交通和物流的大跨越大发展引发“地理收缩效应”,深度重构了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供应链;三则,城乡之间、东中西不同区域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却体现出强烈的发展互补性、协同性,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也扩充了发展的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始终在于我们自己;最强大的前进动能,也始终在于我们自己。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我们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对待历史建筑应审慎 光明网:古城区、老街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度地“提升改造”是必要的,搞文旅开发也无可厚非,但尺度必须适当。如果最终是通过“拆真”来为“建假”腾出地方,这样的开发改造思路已然得不偿失。其实,提升改造与对老建筑、文物的保护本来可以并行不悖,恰当的修缮,不但可以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活力,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够提升城区的整体质量,兼顾“提升改造”的目的。在今天,无论是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在要求,还是着眼于文旅开发的市场竞争需要,古城、老街的仿造式开发之路,都不应该再继续下去。曾有人感叹,中国多数城市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悠久”,但能够让人看出城市历史底蕴的建筑却不多。一定程度上说,一座城市完整的历史建筑梯度,就是呈现其历史、文化最精准的符号。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过半的今天,城市的提升改造,是时候为历史建筑留下更多的栖息空间了。当然,这方面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的自我觉醒,也更依赖制度层面的倒逼,像最近四川提出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就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 易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