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第07版:专 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张卫强
创新突破,勇立钢铁产业发展潮头


    人物档案:张卫强,1972年1月出生,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

    精炼一炉钢最快只需12分钟,张卫强却为不断出好钢努力了25年。

    身着朴素工作服,说起话来专业术语不断,从张卫强的谈吐中你会自然联想到他在车间、实验室忙碌工作的画面。25年来,他多半时间在这两个地方度过,追求技术创新突破,勇立钢铁行业潮头。

    199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的张卫强分配到昆钢工作。当时,昆钢的生产能力刚刚突破100万吨,钢铁品种规格单一,急需以技术进步提升产能、丰富产品、拓展市场。

    就是从那时起,张卫强坚定了扎根技术一线,深耕钢铁技术领域的决心。

    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作为“新兵”,他主动向老前辈请教,认真查阅学习资料,考取了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工程硕士研究生并获得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他被选拔作为云南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北京科技大学进修,深入学习钢铁冶金工艺前沿理论知识。

    扎实的理论功底让张卫强在产品研发实践中旗开得胜。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张卫强作为主要研究开发人员,承担了他的第一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冷轧带肋钢筋专用母材系列产品的开发。在三年的奋力攻坚后,产品研发成功,并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昆钢独有的品牌和知识产权。

    多年来,从技术中心、炼钢室到标准室、产品开发室,虽然岗位不断轮换,但张卫强的初心始终未变,主业始终没有丢。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他成为昆钢集团第一个在产品开发方面最为专业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先后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1年,省总工会在全省开始创建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昆钢成功申报了以张卫强命名的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张卫强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精诚合作,求实创新”标语醒目,规章制度上墙,处处可见“创新”二字。

    “当时感觉以我的名字命名,压力太大了。”朴实的张卫强表示,“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把压力变动力,才对得起组织和同事的信任。”

    8年来,他带领工作室的14位同事,不断探寻钢铁产业的创新答案,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故事,传递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量。

    云南是地震高发地区,减少地震损失的最好办法是确保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提高钢材的抗震性能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找准方向埋头苦干。工作室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研发项目,昆钢抗震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升级换代。2012年至2017年,昆钢研发生产国标最高级别HRB500E抗震钢筋170多万吨,产销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并成功开发出600兆帕级高强抗震钢筋。现在,抗震钢材系列已成为昆钢的拳头产品。

    高强度冷镦和冷挤压用钢技术研发及产业化、VD炉真空精炼工艺技术研究及优质铸锻件产品研发、高强度冷镦和冷挤压用钢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昆钢耐硫酸腐蚀钢的研发及产业化……每一个项目,都有无数个技术攻关;每一点努力,都把钢铁事业推向前进。

    见证了钢铁行业起落的张卫强,致力用技术创新驱动钢铁行业发展,自身也收获了无数荣誉。中国专利优秀奖一项,20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0多件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还需脚踏实地奋斗。”张卫强说,信息化时代,智能制造是一个新课题,唯有更新知识,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