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亚洲第一长坝、装机容量占柬埔寨电力容量15.4%的华能桑河二级水电站,是华能集团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窗口工程,对促进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柬埔寨政府颁发“社会贡献奖”。中柬员工在电站建设、生产运营和生活中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成长·烦恼 高亦凡是华能桑河二级水电站的一名柬籍员工,因长相阳光帅气,酷似国内某明星,根据他的柬语名字发音,同事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叫高亦凡,小伙子很开心。高亦凡出生在柬埔寨暹粒省一个农村家庭,后来考上了位于首都金边的一所电力职业学校,2016年毕业后应聘成为华能桑河水电公司员工。初到电站时,高亦凡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豪,跟家人和朋友打电话聊天时,总会自豪地说起自己在柬埔寨最大的水电站工作,已经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了。 但是随着电站机组投产高峰期的到来,各项生产工作全面铺开,工作强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运维工作,让入行不久、专业基础还较为薄弱的柬埔寨新手“工程师”有点招架不住,压得他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这些都被高亦凡的中方师傅翟爱元看在眼里。同是90后的师徒俩一直是亦师亦友的好搭档,为帮助他重拾工作信心,翟爱元常常找这位“柬埔寨兄弟”谈心,分享工作经历和感受。针对他“吃不透”的难题,总是手把手地教他,从一个简单的设备、一项单一的工作,悉心指导高亦凡,帮他快速上手,提升工作技能。高亦凡很快调整好状态,熟悉设备“脾性”,逐步适应了电站工作模式,工作渐渐有了起色。随着电站机组投产安装高峰期的到来,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安装现场,全程参与了发电机的组装,用他的话说,在电站工作就像是又一次进入了学校,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电力技术。 焕新·启程 2018年10月,高亦凡的父亲因为高血压引发脑溢血去世了,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失去至亲的悲痛几乎击垮了这个大男孩。身边的同事自发地为高亦凡捐钱捐物,师傅翟爱元力所能及的帮助他。送行的同事们很沮丧,觉得他可能不会再回来上班了。 10多天后,高亦凡回来了,头发剪得短到完全露出了头皮,憔悴的脸色显得暗黑,见到同事们,他依旧很有礼貌地笑笑,那微笑让每一个人都觉得心疼。事后他和同事们说,当时他也想过放弃,师傅翟爱元及时找到了他,给他讲述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感受,讲述了他的水电梦想,当讲到自己不能陪伴年幼的孩子时,高亦凡失声痛哭,嘴里还念叨“照亮万家灯火也是我的梦想”……在电站工作的两年间,也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高亦凡坚定地表示:“我愿意一直在中国华能工作下去,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像高亦凡这样的当地员工,在华能桑河二级水电站还有很多。电站的建成投产,不仅为柬埔寨人民提供了安全、可靠、高效的清洁能源,也带来了技术与思路,大量雇佣和培养当地员工,有效解决了柬埔寨电力人才短缺难题。 如今,高亦凡已经完全适应了电站工作,熟练掌握了电力生产技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人员。他亲眼见证了电力的稳定供应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他相信他的国家也会像他一样,搭乘中国“一带一路”的快车越走越远。这对“跨国师徒”也在继续书写着他们的“电力梦”,延续这份“中柬情”。 通讯员 薛凯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