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日报》:“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 《中国纪检监察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警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要起到震慑、警醒、启示、教化等作用,就要综合考虑和研究教育的内容、形式、对象、方法、策略以及时度效等方方面面,不能搞大水漫灌、千人一面、老生常谈那一套,也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开展好警示教育,要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能只简单找些案例、放个片子应付了事。不能组织者漫不经心,参与者满不在乎,效果如何没人关心。很多基层单位用“身边事”教育警示“身边人”的效果明显。发生在身边的案例里,长期共事、打过交道,或者层级相同、岗位相似的“案中人”会让受教育者产生一种代入感,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反思“如果我是他,能不能经得起那些诱惑”等问题。因此,警示教育的组织者要找准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除了努力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教之外,还要实现警示教育常态化。如果三五年才开展一次警示教育,很容易让人“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何况,还是长在别人身上的伤疤呢! 本报记者 易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