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助推“文化出海” 《人民日报》: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不少国产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流浪地球》《陈情令》等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在海外广受欢迎……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借助科技与创意的翅膀,助力中国文化加速“出海”,影响力与口碑不断提升。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元素是文化出海不可缺少的“基因”。500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走出国门的文艺作品中,除了入围“全球热度TOP50电视剧”榜单的古装影视剧,反映当代中国年轻人生活的现代都市剧也颇受欢迎。这些题材新颖、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并没有因为表现中国元素而让外国受众难以理解,相反,恰恰是因为在保证国际视野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作品才受到了各国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青睐。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互联网企业与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使得相关平台可以精细化耕耘特定市场,挖掘并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培养稳定的海外受众,让文化市场更成熟,让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更顺畅。当前,如何通过文化产品反映中国的时代变革,推动更多优秀作品在海外落地,仍然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此外,科技与文化应进一步融合,推动文化符号产业化发展,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互联网企业、内容生产者等应继续弘扬时代精神,打造中国文化符号;科研院所应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出海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规范监管…… 构建一套保护好人的社会机制 中青在线:2017年9月7日,辽宁沈阳一位老人在药店买药时突然昏厥,店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导致老人12根肋骨被压断、右肺挫伤。此后,老人反将店主告上法院。近日,辽宁省康平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决定驳回原告(即被救老人)的诉讼请求。患者在药店突发疾病,陷入生命危险,店主具有行医资格,掌握较专业的医学知识,无论从责任角度,还是从道义角度,店主都应当对患者实施救助。然而,被救助者反告店主,这一幕不仅让施救者感到寒心,也让所有具有正义感的人感到不忿。必须强调的是,多位医学专家表示,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造成肋骨骨折的情况并不罕见。有急救培训教员在接受采访时说,“相比肋骨骨折,抢救生命肯定要放在第一位”。法院最终认定,救助行为没有过错,不违反诊疗规范,无需对老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好人有好报”是传统文化中朴素的慈善哲学,放在现代文明中审视,慈善往往是出于公义的无私行为,对好人的回报更多体现在精神激励和道德褒扬层面。不管怎样,好人可以不追求直接的物质回报,但绝对不能让好人因做好事蒙受损失。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不能让行善事者处处提防、时时紧张。因此,只有构建一套保护好人的社会机制,才能让好人不吃哑巴亏。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好人持以最大的宽容,哪怕做好事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也不能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使好人处于动辄得咎的不利局面。 本报记者 易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