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植下绿色希望 《人民日报》:“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的第四十二个年头。过去40多年来,我国造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一历史性、世界性的成就,同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密不可分。与森林资源增长同样宝贵的,是生态文明意识与观念的深入人心,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实干哲学的不断传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当前,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用足植树造林、增绿护绿的功夫,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创造更可持续的发展条件和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建设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公众沟通不可或缺 《中国青年报》:公众的自觉性是打赢这场战“疫”的基础,而自觉性则来自有效的公众沟通。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公众沟通时应该紧密结合现行政策法规、防控举措,明确应急管理中公众的权利义务。应该注意的是,当前鼓励复工,并不是鼓励大家扎堆儿聚会,踏马观花;复工复产也不是说重心已经从防疫转移到复工复产,而是两者并重。各级政府在与公众的沟通中,除了加强信息发布,还可就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有更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如部分省份调整了应急响应级别之后,应当有明确的告知和解释,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才能防止功亏一篑。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应该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就防控政策和举措的调整向公众进行深入的解释,此时,信息的解读更重于信息的发布。 本报记者 余国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