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10点半,黄竣成刚要躺下,手机里发来一条短信,“黄哥,要两盒五斤装的石榴,发到西安。”他连忙拿出小本子记下。第二天一早,黄竣成匆匆吃了几口媳妇递过来的早点,穿上雨衣,拎起两只塑胶桶,出了门。 黄竣成家所在的新安所镇小红寨村是蒙自石榴的核心产区,进入秋季,万亩石榴进入最佳采摘节令,连空气中都飘散着香甜的味道。 才8点多钟,村道上,拉着泡沫箱、编织筐的农用车、拖拉机来来往往,水泥地上的积水被溅起半米多高。 “竣成,下地去呀?”“嗯嗯。”问候依旧亲热,可彼此的脚步却没放慢。 转过几个土堆,就到了果园。湿漉漉的石榴挂满枝头,发着亮光的绿叶间,粉红硕大的果实显得晶莹剔透。“这几天是绿籽的好吃,再过半个月就是那边几棵树的甜了。” 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见在土地的另一头,立着一块牌子“蒙自百年古树石榴”。蒙自石榴种植已有700多年历史。清朝初期,小红寨村及周边地区便开始引入石榴种植。近年来,在各种惠农政策支持下,石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迎来了黄金时期,全市种植面积扩大到13万亩,产量30万吨,年产值10亿元,10多万农民直接从中受益。 “按照往年的经验,今年价格不错,越到后面还会越往高处走。”喜悦挂在黄竣成脸上。说话间,他已经摘满了两大桶,开始往回走。“种石榴是个技术活,要能吃苦、肯动脑筋才行,种植技术也要由过去的粗放式向精细化、标准化改变。” 如今,新安所也不再仅以种植生产为主,而是日渐成为集交易、物流、包装、农资等新业态的农业综合体,黄竣成也尝试着在网上卖石榴。“气泡柱、空气泵、包装箱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在自己家装好,直接就可以发货。” 2006年5月,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黄竣成成为第一批报名参加的村民。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产品实现从生产到市场,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依托“蒙自古树石榴”品牌,合作社线上线下齐发力,在天猫、淘宝、京东等开设了旗舰店,与家乐福、沃尔玛、北京物美等大型超市签订了购销合同,和本来生活网、陶乡甜、正大、易购、天天果园等平台建立合作。2019年,合作社自营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多户,通过农超对接和中介服务交易量达到12000吨,生产总值超亿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的百年古树石榴能走向全省、全国,是靠新安所人一点一点干出来的,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黄竣成说。 本报记者 李树芬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