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
本报讯(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普志康) 今年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紧抓作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获得的政策机遇,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索推进组织+机制+人才+产业的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绿春县把抓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将2022年作为“边疆党建提升年”“作风建设年”,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以实施边境党建长廊“153工程”为抓手,完成991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选派295名支部辅导员、驻村第一书记入村指导,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
全县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创新推行现场会+实地考评+集中述职的形式,强化乡村振兴大擂台、好支部大比武等活动,考评结果与村级资金项目、干部补贴待遇、评先评优等挂钩,激发基层干部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积极性,已有2名村党总支书记通过“比武晒绩”进入乡镇党政班子。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工作思路,绿春县持续完善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1个,带动农户产业致富23357户。创新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因地制宜+群众意愿+产业优势的方向,盘活土地、产业、设施等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目前该县已建成集体经济初级茶叶加工厂54个。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优秀人才蓄水池计划,绿春县以青年人才党支部为引领,将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产业能人等纳入人才库,采取支部+党员+能人的传帮带模式,着力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产业和技能人才。依托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省国土资源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实施人才培育“百千万计划”,组建绿春讲堂、绿春乡村振兴学院,对一线村组干部、党政干部、驻村队员、专业人才等开展培训,累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1万余名。坚持人才在一线磨砺、干部在一线聚集,先后选派23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持续选派农技、林草、畜牧等专家进村驻点成为科技特派员,以人才振兴赋能加快乡村振兴。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春县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出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64个,3户企业成功申报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聚焦“一县一业”,全县坚持绿色+有机+奖补+企业的路子,引入昌宁红茶等知名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层次,出台茶叶产业十条激励办法,组建茶科技小院开展生态有机茶叶科技培训,累计发展生态有机茶园3万余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5个、产品认证46个,使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产业兴旺的助推剂、加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