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走滇东南,笔者走进多个村寨发现,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文明的乡村,都有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党建强。
仙人洞村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景区的一张靓丽名片。10年前,这里曾陷入野蛮生长的旋涡:村庄无序建设,遗失了乡愁、留不住游客,口碑一度很差。面对困境,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敢啃硬骨头,从2012年起,带领村民大手笔地开展统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的民居改造。
如今,仙人洞村196户人家,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特色民居客栈188户、客房3300余间,年收入44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万余元。从仙人洞村的鲜活事例可以看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一定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关键。实践中,基层党组织融入乡村社会、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是通过服务和整合实现的。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确保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乡村日常事务,积极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公共服务紧密结合,有效组织和动员村民,获得村民的信任和认同,为基层治理凝聚人心和力量。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产业发展新路,增强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是保证。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支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后,能否在农村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农村党员干部的执行能力。要重点抓好村组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行本领,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真心实意地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张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