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本报记者 黄翘楚 文/图
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推动实现生态好起来、百姓富起来;深入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干群合力绘就湖光山色美、村庄环境美、乡风文明美、党员形象美的画卷,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实现从“驻村驻心”到助村振兴……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紧密融合,使组织优势转化为振兴优势,将党建活力变成攻坚动力,全面奏响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进行曲”。
示范带动 特色产业旺起来
近日,在大桥乡大桥社区,成片的火龙果进入采摘期,红艳艳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活着采摘、装箱。
“没想到火龙果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收益,多亏了乡里和种植大户全方位的带动与帮助。”新田村村民曾永华说,如今种植火龙果,一亩地最少有8000元收入,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收入近20万元。
“刚开始群众不敢尝试新产业,就由党员带头试验种植,从修枝授粉到打通销路,党员、种植大户手把手教授,大家看到了效益,火龙果产业开始在全乡推广开来。”乡党委副书记何剑峰说,大桥乡已成为红河州最大的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种植总面积达2万多亩,产值3亿元,户均可实现增收2万余元。
通过大力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石屏县在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农能人”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等措施,加快推进各项产业健康发展。
在坝心镇,4万余亩杨梅是当地主导产业。为不断助力产业发展,村委会通过与驻地石屏润龙果蔬有限公司进行支部共建、资源共享,有效增加村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党建搭台、村企共赢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通过村企党建共建,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针对杨梅成熟期集中、保鲜时间短、农民售果难等困难,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种植基地、农户及时调整种植技术和品种结构,有效拉长产业链,提高农户整体收入。”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漫云说。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扶持下,2021年该企业实现公司总产值5300余万元,每年给付工资达2000万余元,带动周边杨梅种植农户实现增收上亿元。
干群齐心 生态村寨美起来
去年“五一”小长假,石屏县与建水县的小火车实现对开,“一湖两城”滇南最美乡愁之旅的格局逐步形成,两县交界处的坝心镇乡村旅游也逐渐热起来。
每逢周末,地处异龙湖东岸的坝心镇桥头村总是游人如织。走进村内,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齐的入村道路,小广场、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将村庄装点得格外秀丽。当地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湖泊革命”和“一湖两城”规划建设历史机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规划建设,逐渐让“乡愁桥头”的品牌深入人心、美名远扬。
“我们坚持支部带路、干部带头、项目带动,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中把生态宜居作为规划编制的首要基准,通过党员群众、村组干部、回乡干部的同向发力,我们实现了村庄建设由散乱向规整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向融合转变、群众参与由观望向主动转变。”坝心镇党委副书记何永春介绍说,多方协同下,目前桥头村共拆临拆违4000余平方米,社会资本投入近2500万元。
与此同时,桥头村通过“乡情回引”,引入本地能人组建三缘乡愁文旅公司,盘活粮管所、火车站、三元宫等资源,植入乡愁美食、乡愁茶苑、乡愁记忆馆等业态。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本地用工需求,促进了外出人员回乡发展、点亮了“乡愁桥头”品牌。
随着“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纵深推进,州、县、乡、村四级力量同步一起干,部门联动帮扶、干部回乡一起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一条心,有效整合多方力量一起做,大平地村、仁寿村、阿希者村、龙港村等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村庄涌现,极大激发了本地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真正使美丽宜居乡村由“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乡村振兴由“要我振兴”变为“我要振兴”。
石屏县还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好支书大比武”等活动,抓好人才“回引”、组织干部“回乡”、推动资源“回流”,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改进作风、聚焦基层,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凝聚力量 非遗文化活起来
在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腰新娘故乡”美誉的哨冲镇,花腰彝族歌舞、女子舞龙赏心悦目,精湛的花腰手工刺绣令人着迷。
“以前寨子的姑娘人人都会刺绣,就连结婚时的嫁妆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在哨冲镇慕善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发珍说。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当地精通刺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
为更好传承技艺,哨冲镇党委在慕善村打造集传承班、文艺队伍、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文化传承示范点,通过本村非遗传承人牵头,围绕花腰剪纸、刺绣、歌舞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帮带”,开办传统文化传承班,通过文艺培训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有效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延续。
“我们成立了彝族花腰刺绣工艺协会党支部,在党组织协调引路和党员示范带动下,一起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彝族花腰刺绣及歌舞,仅传承班就有80余名学员,创新推出的花腰服饰、手提包、耳环、手链等刺绣产品甚至走出了国门。”普发珍说。
慕善村的实践,是石屏县以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焕发乡村精气神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石屏县充分发挥传统民族文化和良好民风传承的优势,坚持将党建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一起谋划、共同推进,探索构建新阵地、新理念、新队伍的“党建+非遗传承”新路径,进一步拓展非遗外延,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热情。
龙朋镇桃园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在这里,传承已久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桃园村党总支通过“党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培育壮大传承人队伍。围绕“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工作,创新采用“非遗+直播”形式,2022年春节期间在桃园村开展彝族烟盒舞、海菜腔年俗视频直播活动,让广大群众和游客开启了文旅新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