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不觉间,春天又悄然而至,忽然间想起《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春是四时之始,一年之计在于春,选些有趣的书读读,为自己找点乐趣,也为一年的生活播种点好心情,正所谓:“花香不及书香远,美味难比诗味长。”我喜欢翻阅聂鑫森先生的《走进中国老节日》(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把老节日的历史渊源、民俗形态、文化特征,用散文化的语言,借诗词歌赋,融民谚传说,娓娓道来,老节日如在目前。
作者从年初一写起,迎新送旧,放鞭炮以示庆祝,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接下来便是拜年,因各地的风俗各异,拜年也不尽相同,但民间拜年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民谚云:“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就是说,正月初一,向父母拜年;初二到岳家拜年;初三初四拜谒亲戚朋友。还有民谚称:“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坛子抹了塔。”即拜年只拜到正月初七或初八,各家便清洗坛坛罐罐。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也与时俱进,或打电话,或发微信,既节约时间,又礼尚周全。作者还写了春节的一些趣事,如古代的名片和贺年卡,如岁月清供祈吉祥,如别具风味的春节吃食。
写元宵节的灯会和灯谜,我们看宋人范成大的《灯市行》:“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似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侍三五迎东风。”描绘出了灯市的繁华,各种花灯设计得奇巧而美丽。观灯少不了灯谜,猜谜还猜出来很多趣闻:宋代的苏东坡派使女头戴草帽,脚蹬木屐,去好友佛印处,告诉使女,他见了你,便知我要的东西。佛印一见使女,便知是一个巧谜,上“草”下“木”中间“人”,是“茶”字,便把一包茶叶交给了使女;清代的郑板桥也精于此道。有盐商之子不学无术,东抄西凑的“文集”,请郑板桥题词。郑板桥题了杜甫的一句诗“山楼粉蝶隐悲笳”,这是以俗语作谜底的谜,为“胡吹”,因笳是“胡人”所吹的乐器。元宵节吃汤圆那是必须的,汤圆的馅分甜的和咸的两种,做汤圆也有“包汤圆”和“摇汤圆”两种,煮汤圆也有讲究,煮到汤圆浮于汤面,就可出锅了。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在《米圆子》诗中写道:“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这说明,从宋代开始吃汤圆,吃到了现在,还将继续吃下去。
写中秋节,大多数地方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有些美好的传说在里面:如明人陶宗仪《西湖游览志余》里说:“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福建晋江地区,称吃月饼为夺“状元饼”,用掷骰子的方法,竞夺“状元饼”,夺得者,预示未来前程远大。清人郑大枢写下《抢元》一诗:“夺彩抢元唱四红,月明如水海天空。野桥歌吹音寥寂,子夜挑灯一枕风。”对“抢元”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四川成都一带,在中秋节夜家家饮宴,饮至一半,要给孩子分月饼,孩子得了月饼兴高采烈,接着去把点燃的香插在柑子上,然后拿在手里舞动。”近代人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百咏·舞气柑》中吟道:“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你看人家吃个月饼,也能吃得如此惬意,还吃出了这么多好诗,我们的先人多厉害。
还有件令小朋友们高兴的事,那就是“压岁钱”。到了岁末除夕,贴春联,走门串户读春联,看谁家最是书香门第,这也是用春节传播书香的极佳方式。一切准备就绪,坐下来开始吃年夜饭,长辈们把包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祝福孩子们平平安安、学习进步。正如清代诗人吴曼云在《压岁钱》中所写:“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绘出了孩子们欣喜若狂的情景,诗的画面感极强,能引发我们的追忆和回味。
以上写的这些节日,也许你耳熟能详,聂鑫森还写了些老节日,读者们未必知晓,如填仓节、中和节、花朝节、晒书节、夏至节、三伏节、乞巧节、观莲节、观潮节、文昌会、浴牛节、马神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它会告诉你许多先祖们的秘密,能帮助你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源流。如立春鞭“春牛”,春分种戒火草,芒种送花神,观莲节看荷,养蚕祀蚕神,烧窑祭窑神等;有一些老节日,与古人生活生存紧密相连,与渴望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景紧密相连,并创造出一系列的保护神及他们的诞生日、纪念日,如门神、灶神、财神、水井神、厕神、仓廪神等;有一些老节日是因纪念一些杰出人物,如寒食节之纪念介之推,端午节之纪念屈原,虫王节之纪念刘锜,观潮节之纪念伍子胥等。
我们看晒书节,到了农历的六月六日,读书人便曝晒书籍字画,使之不腐不烂,使之传承久远。清人潘平隽在《六月六日晒书诗》中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那么为什么选六月六日呢?有这么几个版本:清朝的乾隆皇帝,走到扬州遭逢大雨,淋湿了外衣,只好等天晴后将外衣晒干,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日;六月六日还是翻经节,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不慎将经书掉落海中,捞起后在这一天翻检曝晒经书……反正这些都是些传说,信不信由你。不过在这一天晒书,却成了读书人笃信的节日。
从元旦走过这些老节日,走到灯光烟花璀璨的除夕,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节日里,亲朋好友相聚一起,诉说友情亲情,期盼来日平平安安,生活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节日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精神的向往,也是理想的寄托,理想中自然包含着诗书传家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