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篇

聚焦

云岭激荡创新活力

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逐渐成为我省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 本报记者 季征 摄

自动分拣系统提高鲜切花分级效率 本报记者 陈云芬 摄

本报记者 季征

2022年,我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创新团队积极投入创新实践,展现创造活力。2022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较2021年提升2位,排名居第19位。

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2022年“双11”,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功效性护肤品牌薇诺娜连续5年蝉联天猫护肤品Top10。立足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贝泰妮开展提取物有效成分与敏感肌肤护理研究,依靠科技创新赋能主导产业走深、走精,其核心产品正成为继花卉、茶叶、咖啡等之后云南的又一新名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2年,我省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9条措施》等文件,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步伐。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23户,增幅达25%,增速名列全国前茅。实现新增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通过评价入库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94户,同比增长52%,均超额完成培育目标任务。

在注重创新主体数量增长的同时,我省紧抓企业创新能力这一关键,通过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对全省1900余家企业开展“一企一策”培育辅导;聚焦重点产业征集科技创新需求,制定《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及产业技术路线图,引导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攻关。

2022年,我省在新材料、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开发重点新产品(新材料)及新装备30余个;云南花卉品种、技术、标准数量及推广应用居全国第一,洋桔梗人工种子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国外垄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新产品研发9个,获批上市新药品种6个,4家企业入选中国中药企业百强榜,1家企业入选中国生物医药企业20强……随着一项项技术的突破和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平台更加优化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马开农牧有限公司的黑猪选育场,澜沧黑猪的出栏时间由原来的270多天缩短到176天,瘦肉率由31%提高到61.15%,多项指标提升的同时,肉质风味独特和抗病抗逆性强等优势也得到保留完善。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得益于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畜禽产业研究中心送来了技术。

作为“科技入滇”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由云南省科技厅、湖南农业大学和普洱市政府协商共建,成立仅10个月的时间,已吸纳引进了中国工程院、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人才56批次600余人次到我省开展农业科研、协同创新服务产业。

2022年,我省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体系,筑牢科技创新基础,组建完成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2个云南实验室,对87个省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对6个省重点实验室进行摘牌、重组,累计建设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38家,已实体化运行22家。

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依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建设的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培育的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通过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认证后,在昆明、曲靖、普洱等地推广示范;依托省贵金属集团建设的贵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为预测和发现贵金属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此外,创新平台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积极作用。2022年,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举行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卫邦向来自世界各国的相关领域专家分享了云南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方面的实践和成绩。这一实验室正成为支撑云南省乃至国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重要科技平台。

创新人才作用凸显

2022年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围。经过20余年的探索,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在适宜地区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至4年、每年收获2季的创新成果,将有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2022年,我省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引工程行动和《外国人才来云南工作便利服务措施十条》,出台“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专项等3个实施细则,支持在滇两院院士开展自由探索,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遴选、培养和使用机制。“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专项取得开门红,选拔推荐省科技领军人才4人、高端外国专家20人、创新团队32个;选拔省“两类人才”培育对象162人,授予人才称号130人。

在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信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围下,全省一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在各自领域大显身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领衔研发的中药1类创新药全三七片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昆明理工大学李天晴教授、季维智院士团队在帕金森疾病治疗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占文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首次发现双星共有包层演化直接证据。

在2022年11月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召开前,省科技厅发布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省积极营造良好的引智引才环境,约7000人次外国专家来滇发展。其中,有扎根云岭17年,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架最新型全密闭式光生物玻璃管道反应器,填补了中国无虾青素密闭式培养基地空白的日本专家沼泽彻;有与云南结缘16年,开展多个公益项目的德国专家迈克尔·海尔曼……他们都与云南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广阔的山乡间施展才能、实现抱负。

创新创业施展才干

2022年8月,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决赛开赛,185家企业及团队通过这一平台一较高下。昆明医科大学余洋博士、施政良硕士团队带来的云运医3D手术设计工作室项目,采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设计手术室,可对患者的施术点实施精准定位,引导临床医生准确、顺利完成手术;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陈学良发现云南许多地方适宜种植中草药材,融资1000万元,组建华控农业发展(云南)有限公司,在怒江、曲靖等地开展中药材种植,驯化培育出优质丰产的“怒花一号”金银花品种。参赛的每个团队和企业都展示着创新突破。

自2015年以来,我省已成功举办8届创新创业大赛。2022年,该项大赛共注册企业1172家,较2021年增长22.7%。经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审核,有效报名数为941家,较2021年增长23.98%;团队组有效报名数246个,较2021年增长6%。报名数排名全国第11位、西南地区第2位。赛事还促成相关银行对90余家企业授信5.4亿元、贷款3.6亿元。

作为曾参与双创大赛取得良好名次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赛的企业,云南沃锐咖啡公司总经理武剑表示,通过参赛公司展示自己的优势产品,目前公司研发的自助咖啡机实现了在6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推广应用,并在全省旅游景区、便利店进行了广泛布局。

此外,为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到云南创新创业、引进海内外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户云南,2022年底,首届云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昆明开赛。经过初赛,共有南亚东南亚企业项目、中国企业出海南亚东南亚项目等100个项目角逐24个奖项。谈到参加赛事,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能说,大赛为公司提供了在南亚东南亚等国家企业面前展示的机会,期望能与更多南亚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商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 云岭激荡创新活力

  • 互动体验感受科学魅力

  • 报头

  • 昆明经开区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 云南绿色复合调味品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 《云南麻风防治史》正式出版

  • 省中医医院75周年院庆活动在昆举行

  • 省第一人民医院到基层社区开展培训活动

  • 保山学院: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