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跃
农村精神文明是一项事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工程。做好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绽放出独有魅力,释放出强大活力,开出文明之花。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时代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从古代周公制礼作乐,荀子主张“礼法并重”,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到现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和平发展之路。在我国历史文明发展中,“礼”和“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和文化精髓,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不断把精神文明推向高级形态。从理论角度看,辩证地论证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从实践维度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关键是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提振农民精气神、农村治理方面下更大功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农民兴则乡村兴。提升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是提升农民精气神的关键,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要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持续增强已经脱贫地区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移风易俗,事关民生疾苦,亦是民心所向。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充分调动农民群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培养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其主体性认同。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服众,带头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持续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牢牢抓住农村建设“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农村治理核心的根本所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农村治理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标本兼治,形成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优良传统继承、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家庭教育中。要注重治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加强正向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村风民风树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富起来。
(作者单位:中共文山州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