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梅
西畴,一个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一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创新基地……西畴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孕育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核心的“西畴精神”。近年来,西畴县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要求,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持续形成和巩固拓展“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西畴新现象是“西畴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更是“西畴精神”的生动实践。
在西畴新现象中坚持党的领导,抓住“西畴精神”的精髓。“西畴精神”的成功密码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西畴新现象中,西畴县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出台《西畴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十有十强”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抓住社会治理的“领头雁”。例如,作为一个汉、壮、苗、彝、瑶等多民族聚居的集中安置区,西畴县新兴社区自2019年1月成立以来,就建立挂村领导、社区党总支书记及委员“三帮一”管理机制,定期定时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爱国卫生运动和民族团结等活动。同时,西畴县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常态化制度化格局,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西畴新现象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西畴精神”的本质。“西畴精神”源于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西畴的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懈怠,动手炸石造地10多万亩,修建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对社会治理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因此,在西畴新现象中,西畴地方政府坚持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例如,依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有效遏制广大农村地区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问题,破解了“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难题。
在西畴新现象中敢于发挥斗争精神,抓住“西畴精神”的特质。“西畴精神”的鲜明特点就是艰苦奋斗、敢于斗争,西畴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用行动诠释了只有不怕苦、不怕困难、不懈奋斗,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才有了刘家塘300多米通向村外的“胜天洞”、肖家塘“四愚公”修通的5公里进村路,更有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宋昌闯出的基层治理和谐之路……曾经的西畴县发案率一度高达11.7%,社会治理短板多,为此,西畴县地方政府聚焦人民的根本利益,配齐配强基层政法综治力量;抓实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防控,大力发展组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将一些突发性、常见性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阶段;优化特殊弱势群体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连续十年“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
在西畴新现象中敢于开拓创新,抓住“西畴精神”的关键。“西畴精神”来自西畴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在推动社会治理工作中,西畴县地方政府在突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的前提下,抓好德治教化,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保护机制、残障弱势群体关爱保护机制,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村级关工委的引导协调作用。同时针对城市管理中占道经营凸显的问题,探索“智慧+”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成“西畴县接诉即办”平台,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和“平安乡村”视频监控项目、建设“智慧西畴”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和乡(镇)综合治理指挥中心等,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西畴精神”和西畴新现象的孕育形成、丰富发展,都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如果没有那么一点精气神,又何来担当作为、敬业奉献、开拓进取、一往无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中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从中汲取营养、激发斗志、提振精神,才能在践行“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新实践中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系中共文山州委党校讲师、云南老山干部学院教务科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