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昆明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春城观察

昆明能否以“超”出圈

当贵州“村超”以全民狂欢的姿态引爆全国,当江苏“苏超”以职业化运营树立标杆,省内兄弟玉溪市也凭借“冲超”成功的“玉昆”点燃全城热情。作为省会,昆明该如何回应这股全民体育的热潮?

答案或许不在模仿,而在破局——昆明应立足自身高原禀赋、群众基础和体旅融合的各类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国际高原户外运动目的地。

事实上,昆明手握一张无可替代的王牌——1891米的黄金海拔、四季如春的气候、山水环绕的生态格局,全年适宜户外运动超300天,是全国唯一实现“四季无界运动”的省会城市。在昆明,以海埂基地为龙头的14个亚洲一流高原训练基地群,数十年来承接众多“国字号”队伍冬训,并吸引东亚、东南亚乃至非洲运动员前来集训;上合昆马、昆明半马、昆明网球公开赛、西甲希望杯中国(昆明)赛等赛事持续点燃城市活力;330平方公里滇池水域、137公里环湖绿道与12个湿地公园,构筑起优质的户外运动空间;滇池环湖骑行、“昆明十峰”徒步、阳宗海帆船、高原桨板等项目蓬勃兴起,群众体育蔚然成风。

在笔者看来,昆明早已孕育出高原户外的鲜明基因与雏形,它真正欠缺的,并非资源禀赋,而是一个能够“一语入心、全域联动”的超级IP。这样的超级IP,不应仅限于一场赛事或一个品牌,更应是一种深植于城市肌理的运动文化——既能凝聚市民认同,又能吸引全国参与,并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链条。昆明的突破口,恰恰在于将高原训练从专业领域拓展为大众可感、可及、可享的全民体验。

试想一下,若昆明能够打造一个名为“春城高原挑战赛”的年度综合性户外盛会——融合高原半马、山地越野、公路自行车赛等项目,设定统一积分体系,配套“高原适应营”“大众体能测试”“运动康复市集”等衍生内容,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当然,这并不是单一赛事,而是以高原户外为标签、以挑战自我为核心精神的全民运动节日。专业选手来测极限,体育爱好者来“打卡”高原赛道,家庭游客来体验户外生活……久而久之,“来昆明、上高原、测体能、见真我”,必然成为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普遍共识。

要实现这一愿景,昆明必须跳出传统的办赛思维,转向更具整合性与生命力的造节思维:政府主导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保障,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与品牌塑造,媒体进行全程记录与情感化叙事,市民则广泛参与并引以为豪。当“高原户外”成为昆明继春城、红嘴鸥、蓝花楹之后的又一张城市新名片,当全国各地的跑者、骑手、登山爱好者以打卡“春城高原挑战赛”为荣,昆明才算真正抓住了户外运动发展的时代风口。

发稿前夕,传来振奋消息: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滇超联赛”正式官宣启动,不久之后,云南将迎来首个本土足球联赛。这无疑是全省体育界的一大盛事,对昆明而言,更是一次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昆明不妨乘“滇超联赛”的东风,将“高原户外”理念与足球赛事及其他体育项目有机融合——让球迷在观赛之余,走进山野、骑行绿道,在高原这片天然训练场上尽情沐浴阳光、仰望蓝天、呼吸清新空气,亲身感受春城独有的户外魅力。

立于高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昆明唯有充分延展自身长板,将地理优势升维为“海拔+”,将生态优势拓展为“体旅+”,构建起以赛促旅、以体带产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方能在中国体育产业版图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超”级之路。刘薇薇

  • 户外运动产业的“春城图鉴”

  • 报头

  • 昆明市全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

  • 昆明能否以“超”出圈

  • “春城兴教工匠进校园”活动惠及万名师生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