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大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省人大常委会聚焦水利项目土地要素保障不及时影响项目落地问题开展质询——

“小切口”做深监督 破难题惠泽民生

提出质询案的谢晖委员现场提问。

提出质询案的何云葵委员现场提问。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高中建现场作出答复。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本报记者 郎晶晶 宋金艳

今日视点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之一,土地要素则是水利项目落地见效的“硬支撑”。

“十四五”以来,全省共批准水利项目用地172件、4.78万亩,批准件数是“十三五”时期的2倍;办理相关临时用地380件、11.80万亩,面积占全省临时用地的28.92%,为车马碧水库、柴石滩水库灌区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顺利推进筑牢了土地根基。然而,仍有部分项目受制于组卷报批周期长、要素保障不及时、违规用地查处整改难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此,赵刚等9名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关于部分水利项目土地要素保障不及时影响项目落地问题的质询案》。11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期间,围绕此质询案组织召开质询会议,对省自然资源厅开展质询。会上,6名提出质询案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客观发问,主持人不时点评追问,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不回避、不遮掩,逐一回应,一场“辣味十足”的质询,以精准监督推动从根源上找症结、破难题,兴水利、润民生。

找准症结提效能 促审批速度“跑起来”

“省自然资源厅作为主管部门,针对项目用地审批周期长问题,是否对此做过认真研究,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缩短水利项目用地报批用时,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谢晖委员率先发问,直指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部分水利项目用地报件组卷滞缓、审批周期长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扎实的前期调研。会前,省人大调研组专程赴玉溪、怒江、丽江、楚雄、大理等州市,深入基层一线听取干部群众、企业负责人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摸清实际情况。调研中发现,部分项目因报件质量不高等问题被退件重报,严重拉长了审批周期,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突出堵点。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乔贵在回复时坦言,水利项目用地审批需历经预审选址、征地前期、正式组卷报批三个阶段20多个环节,任一环节延误都可能拖累整体进度。针对这一现状,省自然资源厅已在项目用地预审选址阶段提前介入指导,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敏感区域,同时将具备条件的水利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实行定期调度、精准对接;通过统筹协调项目业主、政府部门等各方主体,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减报批材料。下一步,还将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着力提升报件质量与审批效率。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高中建进一步补充说,对于项目用地报批,将推行县、市、省三级联审机制,努力实现“一次性报件成功”,从根本上解决反复退件问题。

与部分项目审批滞缓形成反差的是,一些项目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聂涛委员的提问直指违法用地痛点:“省自然资源厅对于水利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违法用地特别是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是否提前介入并及时发现有关项目存在的违法违规用地情形,有没有研究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监督和指导?”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金宝轩回应,确实有部分项目为赶工期、抢资金进度违规先行动工,加上部分基层单位对违法用地查处督促整改力度不足,造成了查处不到位的情况。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在项目建设前、中、后期加强监管,在项目选址阶段主动对接建设单位,指导办理相关手续;在实施阶段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巡查等手段,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在竣工阶段现场核实用地范围,及时查处违规行为。同时,建立违法用地通报、挂牌、约谈、问责、冻结“五项机制”,联合纪检、公安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强化行纪衔接、行刑衔接。全省2024年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较2021年降低74.44%。

金宝轩表示,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协同监管体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闭环,把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大存量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力度,及时完善用地手续,确保水利项目合法合规运营。

多点发力破堵点 让要素保障“实起来”

土地要素保障涉及规划衔接、耕地占补、压矿补偿、临时用地等多个方面,任一环节“卡壳”都会影响项目推进。质询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围绕土地核心要素保障存在的问题接连发问、深入追问,推动形成系统性、针对性整改措施。

何云葵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水利项目在选址选线阶段,存在项目用地涉及城镇开发边界或村庄建设边界,与国土空间规划不衔接的情况,导致推进困难。就此,她提出询问:“如何解决好项目用地规划符合性的问题?”

赵乔贵回应,目前已将1715个水利项目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清单,并出台全省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有关文件,有效解决了国家的道路交通、水利线性工程,占用城镇、村庄边界等问题。下一步,将加强规划衔接,借“十五五”规划编制契机,主动对接水利等部门,将专项规划、项目清单精准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项目选址阶段提前介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指导项目业主参与“智能选址”,实现数据库内精准审批。

针对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杨照辉委员提出,部分水利项目因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补充耕地能力有限,无法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东锋表示,省自然资源厅将主动服务、分类施策,对重大水利项目加强与水利部门沟通细化方案,对中小项目督促地方提前对接,通过垦造耕地或购买指标解决需求。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释放可恢复耕地空间,充实指标库。

针对部分水利项目建设单位和矿业权人对压矿补偿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导致土地要素保障受到影响的问题,段昌群委员提出询问。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邓升陆解释,这一问题源于暂无全国统一的压矿补偿标准,且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对压覆战略性矿产资源实施严格限制,属全国性难题。目前已通过选址阶段提前避让、鼓励开展技术安全论证、优化审批机制等措施化解矛盾,下一步,将积极向自然资源部申请试点,探索用地批复与压矿补偿分离的实施路径,切实保障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杨铭书委员则针对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工期与临时用地期限不匹配问题发问。王东锋回应,经过积极争取,国家已出台政策明确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可通过调整项目方式接续使用临时用地,我省也及时制定了细化措施。下一步,将积极指导重大项目优先在存量建设用地或主体工程用地范围内选址,根据工程施工进度,按照“先用先报、后用后报”原则,合理确定用地时序、节奏,避免报而不用导致长期闲置或超期使用。此外,将进一步强化临时用地报批全流程业务指导,确保依法依规用地。

闭环监督问效果 保整改措施“落下去”

本次质询分质询问答、合议测评、主任会议听取汇报、全体会议公布结果四个阶段进行。

质询环节的6个问题环环相扣,从整体现状向具体工作递进、从普遍问题向突出矛盾聚焦,从客观困难向履职不足深入,整个问答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推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质询问答环节结束后,提出质询案的委员们对答复情况进行合议,并开展满意度测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合议及测评情况汇报后,召开全体会议公布测评结果为“满意”。

“本次质询指出的问题,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服务意识、能力水平和保障发展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我们全部虚心接受,并将坚决抓好整改落实。” 高中建在答复质询案时郑重表态。

针对此次质询发现的问题,省自然资源厅将实施“前端介入、精准服务、动态跟踪、及时保障”全周期服务机制,加快“一张图”建设,加强水利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建立部门间规划成果和项目信息协同共享机制,全面夯实规划基础。跨前一步主动服务,指导项目业主做实前期工作,提高报件质量;开辟绿色通道加速审批,对已上报的水利项目实行专班专人盯办,即报即审、集中会签、快审快批;强化日常调度和部门协同,对水利项目逐一跟踪督办、重点项目下沉一线指导帮扶,解决实际问题;用足用好土地要素保障政策,持续加强向自然资源部的汇报衔接,全力做好耕地占补平衡、临时用地使用、用地用林用草联动审批等各项土地要素保障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强化统筹、跟踪调度、逐一督办,提高用地审批质量和效率,服务不打烊、保障全天候。”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盛高举在表态发言时承诺,将全面排查梳理工作中的短板弱项,逐一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从严从实推进整改落实,接受人大全面监督。

这场质询,既问出了问题症结,也答出了责任担当与整改承诺,既是人大监督刚性与效能的生动体现,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共同破解发展难题、护航民生发展的具体实践。

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此次质询中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整理形成书面意见,交省自然资源厅研究处理,要求在3个月内报告质询办理落实情况。后续,省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质询意见落实情况,通过“质询—答复—整改—监督”的闭环机制,推动相关部门把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土地要素保障基础。

  • “小切口”做深监督 破难题惠泽民生

  • 报头

  • 一“追”到底破难题

  • 声音

  • 质询闭环监督 激活发展动能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