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下雨天,马路上的雨水箅子可能会被树叶、杂物堵塞,导致排水不畅形成积水。“前不久我们有两名初三学生使用百叶窗的形式,利用物理和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这个大问题,发明了新型百叶窗式可自动开合的雨水箅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课程负责老师姜凤敏自豪地说,学生在劳动课上的发明成果不仅成功申请了专利,还与相关部门完成了技术转让。“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在实际街道上完成示范铺设。”
据介绍,用科技提升劳动课的“生命力”,正成为北京市海淀区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的共识。在北京一零一中对汽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拆解汽车、研究工作原理;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五大植物舱;专注于芯片研究可选择进入一生一“芯”项目;喜欢地质地层研究可以选择人工湿地建造项目……校方为其学生提供了20余个高科技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新版劳动课程标准发布、劳动课进课表、每周保证1课时教学……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的劳动教育,正在各地中小学开花结果,形势可喜。可以肯定,强调劳动教育的正向价值十分必要。劳动教育可以强健体魄,有助于磨炼顽强意志培养优良品格,使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恩劳动者,从而使青少年全面发展。
一些地方开展劳动教育课存在一些问题。不少种养实践课,学生们常常带着优越感、怀着春游心态走马观花,最终对整个播种、生长、收获过程依然不了解。绝大多数学校仅满足于开了课、完成课时,致使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不少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离“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体验相差甚远。重“形式”、轻“过程”等,正是劳动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课的内容、形式、技术含量均缺乏基本的创新,也让课程失去了生命力。
“科技+”劳动课程的探索,提升课程生命力,值得点赞。科技创新其实本身就是更高形态的劳动,动手创造的过程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科技+”劳动更可能满足中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新创造的能力。这样,劳动教育才能切实起到拓宽视野和提供平台的作用。
打开人大附中学生的课程表,会发现工具改进与发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各样“科技范儿”十足的劳动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与教育资源的先天优势有关,学生大可以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的过程而获得劳动体验,感悟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当然,如何利用和引入科技资源的优势,探索劳动教育与科技的协同互融,可谓任重道远,既值得努力追求,也令人充满期待。